1.老子
春秋中後期,天下幾百個諸侯國征伐紛爭,人民生活非常痛苦。老子
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亂世時期。於是,他發憤讀書,立誌要找到一種能解除
百姓疾苦的學問,對讀過的每本書都苦苦鑽研。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室”的史官。老子一向隻
注重研究學問,無心求取功名。公元前516年,在周王室內部的權力爭鬥
中,貴族王子朝失敗,帶著所有典籍逃走。老子再無“藏室”可管,於是騎
著青牛,離開東周來到函穀關,得到鎮守函穀關的周大夫尹喜的盛情款
待。在這裏,老子寫成了5000字的《老子》,寫完後,重新騎上青牛,出函
穀關,從此便不知去向。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提出了一個最高的哲學概念——
“道”,而老子的全部哲學思想都是由“道”推演出來的,他也因此成為道
家的始祖。
老子認為“道”是先於天地生成的,是天地萬物之源。宇宙間的一切,
包括人在內都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天人合一”思想,即
把天、地、人等宇宙萬物視為一個整體,突破了古代哲學以政治和倫理為
核心的局限。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對中國古代的各個領域都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思想的精華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到宇宙間的萬事
萬物都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
形”,世間萬物有陰陽、剛柔、強弱、興廢等分別。他還發現對立的事物能
夠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禍
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為了防止物極必反,導致衰落,老子主張
“去甚去奢去泰”,即需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舉動,始終保持著像“道”
那樣衝虛而不盈滿的狀態。
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表現在軍事戰略上即“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
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同時還要注意“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的戰略方法。他還提出了以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
老子在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論。他把人民
的饑荒、貧困看做是多欲的統治者橫征暴斂的結果。人民起來為“盜”,輕
生冒死,其責任完全在於統治者。老子主張用“天之道”來取代“人之道”,
通過“損有餘以補不足”。他認為隻要做到了這些,社會上的矛盾便都能
解決。盡管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今人看來並非完全正確,但在當時的曆史
條件下,能有如此的見解已是極為令人敬佩的了。
老子說,道是在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道即自然,自然即道。”就
是說道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始終客觀地存在著,它的特征就是“自
然”。老子把創造自然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消除了一切超自然的主
宰、一切宗教的和唯心論的基礎,是哲學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的進步。老
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它寶貴的辯證思想。他總是提醒著人們,壞
事裏麵可能包含著好的方麵,好事裏麵也許隱藏著壞的因素;正常的事
有可能變不正常,好事情也有可能變成壞事情。同時,老子還注意到了事
物正反之間的轉化,是一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的逐步的發展
過程。
直至今日,老子的“道”學說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哲學、倫理道
德、政治、文化,甚至中國人的思維。不僅如此,老子還得到了西方人的認
可和推崇,《老子》一書已被譯成多種語言(僅英譯本就有40多種),影響
著全世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