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古鹽村。
古鹽村是一個小漁村,村周圍是大片濱海濕地。
幾十戶村民零零散散居住在濕地內。
漁村西麵有大片的闊葉林,從西向東依次是廣闊的蘆葦草帶、互花米草帶、堿蓬草鹽蒿帶、光灘,還有夾雜在各種草帶之間的河流、水庫、坑塘、鹽田,再向東,便是大海。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鹽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
一開始,村民們用自家漁船出海打漁,後來,在村周圍濕地內開墾水塘,人工養殖魚蝦。
幾年前,市裏將海邊大片濕地劃為保護區,古鹽村前的濕地就在其中。
雖然古鹽村離保護區核心地帶有一段距離,但屬於過渡地帶。
為響應退漁還濕政策,古鹽村村民陸續搬遷,濕地內的魚塘蝦塘及附近建築被拆除。
市裏給村民們在保護區過渡地帶外重新選址,古鹽新村在去年底建成。
過完年,村民們陸續搬到新家,補貼也相繼拿到手裏,至於今後的謀生問題,村民們各有打算。
如今正是春天,最早搬進新居的李建國一家住在古鹽新村的村東頭。
青瓦白牆,獨門獨院,敞亮的院子,院牆根的花壇苗圃裏瓜果蔬菜長得正盛。
李建國58歲,跟老婆徐小花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兩人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大學畢業之後都留在市裏工作。
哥哥李庭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弟弟李軒在市警局工作。
哥倆雖然是雙胞胎,但長得一點不像,哥哥李庭偏瘦,氣質文靜,弟弟李軒長得高壯,往人前一站就有一種威懾氣勢。
兄弟倆今年30歲,因為忙於工作,至今未婚,連個女朋友都沒有,在這個海邊小城市裏已經算大齡男青年。
周末,兄弟倆回家幫父母整理房子,自從搬遷之後還有許多東西沒來得及整理。
位於濕地保護區過渡地帶的古鹽村老址的舊房子裏,還有一些東西需要搬到新家。
在兩個兒子騎著三輪車出發之前,李媽媽特意囑咐,“搬完東西去村外老張頭家的養鴨場買5斤鴨蛋、一隻鵝回來,中午給你們煮老鵝湯。”
老張頭的養鴨場位於古鹽村舊址外1公裏一個天然水塘旁。
老張頭已經簽好了搬遷協議,最近正在找新的適合建養鴨場的位置,準備把雞鴨鵝都搬遷過去。
上午11:30。
李庭李軒兩兄弟在老家搬完東西,順路去老張頭的養鴨場,準備按老媽的意思買些鴨蛋和鵝回去。
離養鴨場還有一段距離,兩兄弟就聽到池塘邊傳來雞鳴狗叫聲,養鴨場裏很熱鬧,一隻大黃狗是老張頭養的看門狗,池塘邊的坡地上星星點點都是在那裏覓食的雞鴨鵝。
老張頭的養鴨場依照地理優勢養了很多鴨子,與此同時,還養了雞和少部分的鵝。
鴨子和鵝在池塘裏抓魚抓蝦,雞散養在坡地上。
在坡地的最高處是老張頭夫妻倆的住處,不遠的地方是給雞鴨鵝建造的棚舍。
雖然是散養,但老張頭還是一天兩次給它們喂食。
時間接近中午,上午喂食時間已經結束,張老頭夫妻倆正在坡頂的房子裏準備自家吃的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