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命先生的訣竅?(1 / 2)

1.算命先生的訣竅

——判斷與句子

唐朝人高擇在《群居解頤》這本書中講了這樣

一件事:節度使韓簡,是個大老粗,與讀書人談

話,常常聽不懂,覺得很羞愧。於是叫人為他講解

孔子的言行錄《論語》。在聽完《為政》篇的講解之

後,他對別人說:“鄙人最近知道古人淳樸,年至三

十方能行立。”聽到這話的人“無不絕倒”。

堂堂節度使,聽講《論語》的心得體會竟是古

人淳樸到三十歲才能站立、行走,如此笑話怎不令

人“絕倒”呢?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三十而立”是說三十歲建功立業的意

思。韓簡這個人雖然鬧了笑話,但他以不學為恥,

而且敢於發表心得體會,還是好的,隻不過留給後

人一個笑柄而已,無礙什麼大事。

笑話隻能在允許其存在的時代裏流行,在“滿

臉都是死相,說笑便是放肆”的時代,是談不上笑

話的流行的。至於盛行文字獄的社會,則更會因為一舉手、一投

足、一句話、一行字為統治者所不容,因而慘遭殺身之禍。例如,清

朝有人吟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身首異處。在

“四人幫”橫行的十年中,我們又耳聞目睹了同類的現象。

南京有個鐵路工人在土窯西側勞動,當時刮東風,滿頭滿臉都

是灰,他便說了句:“要是刮西風就好了!”就是這樣一句話,竟鋃鐺

入獄,吃了3年官司。罪名是和一句名言唱了反調。

上麵兩個例子說的都是一句多解的情況,從邏輯上來說,是關

於命題、判斷與句子的關係問題。命題是有真假的句子,判斷則是

斷定了真假的命題。《水滸傳》中的軍師吳用為宋江提供的計謀可

視為命題,一旦為宋江采納則成為判斷。在日常運用中,我們往往

忽略二者的區別。作為邏輯通俗讀本,本書也隻談判斷而不用命

題這一字眼。

判斷是斷定事物情況的思維形式。對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

種屬性作出斷定(肯定或否定),這就形成判斷。正如概念與語詞

的關係一樣,判斷的表達方式是有真假可言的陳述句。判斷是句

子的思想內容,句子則是判斷的表現方式。句子與判斷間的關係

也不全是一一對應的:有的句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判

斷;不同的句子也可以表達同一個判斷。

產生一句多解的情況,常常是因為句子中用了多義詞。“立”

既可解作站立的立,也可解作成家立業的立。“東風”與“西風”是

自然現象。“大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便是西風壓倒東

風”,林黛玉用來譬喻大家族中各勢力的爭鬥,毛澤東主席也曾借

用來說明世界上政治勢力的較量。

明朝李東陽居官時曾出上句“庭前花始放”求對,眾人疑其太

容易,卻又無佳對。李便說:“何不對以‘閣下李先生’?”眾人一笑

而散。“閣下李先生”一句既指物,又指人。王安石的兩句詩“莫嫌

柳渾青,終恨李太白”也是一語雙關。

有的算命先生糊弄人的一個訣竅是講“活絡話”。例如他說你

“父在母先死”。“在”是多義詞,這句話既可解釋為“父親在而母親

先死”,也可解釋為“父親比母親先死”。倘若你父母雙全,他仍可

自圓其說,解釋成預卜未來。有的算命先生就是利用多義詞來糊

弄人。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老子看

見周朝衰落,打算出關隱居。當他過城關時,關令尹喜要他留下傳

世之作,才肯放他出關,於是老子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原文

中說:

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