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民為邦本

夏朝的國君太康,本是大禹的孫子,他在繼任國君後荒

淫無度,不問國事,整日裏隻知打獵尋樂。對此,老百姓十分

怨恨。有一次,太康到洛水的南麵去打獵,一連一百天不回

京城。有窮國的君主羿趁機起兵反叛,並鼓動夏國的老百

姓,把太康阻擊在黃河南岸。然後,羿篡奪了夏國的政權。

太康有五個弟弟,當羿起兵反叛時,他們用車載著母親

從京城逃了出來。雖然他們都很怨恨太康,但心裏想:“我們

是夏國的子孫,怎麼因羿造反就遠遠地去躲避呢?我們一定

要恢複夏國。”因此,他們就與母親一起在洛水之濱住了下

來。

後來,太康的五個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追述大禹的功

勞,譴責太康的荒淫,其中一段歌詞是:“英明的祖先告誡我

們:人民不可鄙視而隻能親近。國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樹穩

固了根。一個人統領著萬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繩索駕馭著快

馬的奔馳,隨時要戰戰兢兢。”

太康死後,弟弟中康被立為國君。後來,羿也荒淫無道,老

百姓起來反抗。中康和弟弟們趁機起兵,恢複了夏國。

名落孫山

宋代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幽默,很善於說笑話,所以人稱“滑稽才子”。 

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去京城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能考上。 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來問他自己的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解元,就是我國科舉製度所規定的舉人的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裏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麵。”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

名正言順

公元前496年,孔子做了魯國大司寇(最高法官),代理

相事,大大改變了魯國的政治麵貌。齊景公害怕魯國將來稱

霸諸侯,特地送來一部“女樂”(古代的歌伎),目的是銷蝕魯

君的意誌,使孔子不安於位。

“女樂”進了魯宮,她們的輕歌曼舞,就把魯定公迷住了,早

晚盡情觀賞,連朝都不去坐了。這就是齊景公所期望的。

孔子一連三天被擋在宮門之外見不到定公,未免灰心失

望,決定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另尋出路。有個叫子路的學

生建議到衛國去,孔子同意了。

一行人到了衛國,衛靈公知道孔子的名氣,對他表示歡

迎;並願意像魯國一樣每年給孔子六萬小鬥俸祿。孔子打算

安心在衛國住下。

學生們有了安身之處,都感到欣慰。子路尤其高興,他

私下裏探問老師,如果做了衛國的執政,首先打算做些什麼?

孔子說:“必然要講究‘正名’,做到名正言順。這就是說,名

義要正當,說話要合理,才會獲得百姓的信賴。”

誰知衛靈公歡迎孔子的話,不過一時說說,並不當真重

用他。孔子不願在衛國“無功受祿”,動身到別國去,隻有子

路和另一個學生子羔,因為在衛國擔任官職,所以留了下來。

之後不久,衛國的太子蒯聵,探得靈公夫人南子想把他

廢去,改立年幼的公子郢為太子,便先發製人,帶著刺客

想刺死南子,卻被南子識破,蒯聵隻好逃奔晉國。

過了3年,衛靈公死了,遺命傳位給公子郢。公子郢不

肯受命,隻得改立蒯聵的兒子公子輒,稱為衛出公。出公擔

心他父親將來借晉國的力量回國爭奪君位,他要子路給他請

孔子來衛國主持軍國大事。

可是孔子曆年往來於曹、宋、陳、蔡、鄭、晉、楚諸國,經曆

了許多困苦和災難,始終未能一展抱負,子路整整盼了8個

年頭,才盼得孔子來衛。他向孔子轉達了出公的誠意,問他

治理衛國應該從何入手。

孔子看清衛國目前主要問題是蒯聵憑借外力來和兒子

爭國,他內心極表反感;同時他也厭惡出公貪戀權位,貽誤國

事,隻是不好明說,所以又提出了“名正言順”四字,並且說,

名義不正當,說話不合理,就幹不成大事。

子路明知這番話的含義,但他不便向出公轉達,隻得把

這事擱在一邊。剛巧魯國使臣來說,魯定公已死,他兒子哀

公要迎接孔子回國。孔子已經老了,不願久留衛國,決定隨

使者回魯。

魯哀公向孔子問政,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八個字,就是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各按名位

行事。這是孔子對列國政治混亂的曆史總結,也可以說是對

“正名”這一主張下的定義。

明察秋毫

戰國時,有一次齊宣王請求孟子講有關齊桓公、晉文公

稱霸的事。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隻學仁、義、道、德,從來

沒聽說過以武力稱霸的一事,所以我不會講。當然,如果大

王願意聽有關‘王道’的事,我會盡力講好的。”齊宣王說:“您

講統一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隻要有同情心,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