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文化篇 第六章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2 / 3)

多地爭取省部級和國家級研究課題,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努力提高學術成果發表刊物的檔次,提高學科帶頭人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學校要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要提高支持力度,增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的經費投入。同時還要加強圖書資料、實驗室等學科基地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良好的服務平台。四、大力加強課程建設,力爭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加強課程建設是實施新課程方案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關鍵,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工程。按照新課程設置方案,我國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為四門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四門課程共計14學分。為了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學性,確保教材使用上的統一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統一編寫的四門課程的教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為了更好的使用好新教材和講授好這四門課程,必須加強課程建設,力爭將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精品課程,學校應當從師資配備、教學條件和經費投入等方麵給予有力保障,並且提供及時正確的宏觀指導和管理。進行精品課程建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和學校製定的標準,全麵加強建設,當前主要應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第一,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正確的指導思想。高等學校辦學必須堅持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學必須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教育,德育為先。因此,在課程建設中,首先要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高到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學習理論課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品德修養以及遵紀守法的觀念,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通過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支撐學科建設。長期以來,理論課教師重教學、輕科研,使理論課教學缺乏科研成果的有力支撐,也不利於學科建設。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沒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難以有高水平的教學。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科研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應當大力加強。根據我校建設教學科研型大學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必須實現廣大理論課教師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的轉變,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做到教學科研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要鼓勵教師圍繞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及教學改革問題積極從事科研活動,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和經費支持,並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以提高理論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第三,通過對教學內容的不斷補充和完善,提高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最新成果的“三進”工作。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決不能一成不變,必須根據形勢變化所提出的客觀要求和理論創新成果不斷補充和完善,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進一步“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許多方麵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立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自主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思想,為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行了高度整合,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這一新範疇,我們必須將這些新的理論成果補充和完善到教學中去,更好地用科學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第四,通過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努力提高理論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實施新課程方案,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就其教學內容而言,有黨的十七大重要文獻和規範的全國通教材,因而,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主要靠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往單一的課堂講授和灌輸,已經無法適應當今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因而必須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諸如啟發式、研究式、互動式、案例式教學方法等等,通過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特別是要提倡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組織教學,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時代氣息,擴大信息量,增強時代感。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政治和業務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實施新課程方案,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根本在於師資隊伍建設,歸根到底在於能否培養一支專業基礎紮實、政治素質過硬、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良好、既能為人師表、又能教書育人的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鄧小平早在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從我校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實際狀況來看,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存在年齡結構、學曆結構、專業知識結構和職稱結構不合理等方麵的問題。我校目前專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偏少,其中還有不少教師兼任碩士生和本科生的專業課和公共課,麵對全校每年近7000名本科生的招生規模顯得力不存心,教師的教學負擔過重,也影響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現有教師隊伍中,從年齡結構看,年齡在40歲以上的教師占大多數,出現年齡相對老化趨勢,教師隊伍缺乏朝氣和活力;從學曆結構看,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不足60%,博士學位的教師就更少;從專業知識結構看還比較單一,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方案對任課教師的高標準要求;從職稱結構看也不合理,特別是正高級職稱偏少,缺乏學科和學術帶頭人,科學研究力量不足。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為實施新課程方案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要通過自身培養提高和引進高學曆、高職稱的人才,使師資隊伍建設適應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要大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任,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振興中華民族的信心。二是要全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知識素質、理論教學水平、科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以及身體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等等。三是要增強理論課教師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要使教師愛崗敬業,樂於為教育事業奉獻,要把理論課教學當作事業去追求。“合格的思政課教師應是信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學養豐厚的專家、言行一致的楷模、誨人不倦的良師益友。”隻有這樣,才能使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真正落到實處,使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