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教與中國俗文學 二、其他俗文學作品所受佛教的影響
(一)傳布方式中國的俗文學作品,起初幾乎都是對聽眾講唱的底本。這種對聽眾講唱的傳布方式是僧徒所用,由寺院外流,直接傳與諸色伎藝人的。唐宋以後中國俗文學作品的繁富興盛,同對聽眾講唱的傳布方式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六朝時期的轉讀、唱導,唐朝的俗講,集會的場所都在寺院裏。集會有定期,名叫道場或法會。講唱的內容,時代越靠後,故事的成分越濃厚,“邀布施”的目的越明顯。這種講唱故事以換取報酬的辦法自然會有伎藝人來模仿,例如晚唐時期吉師老有《看蜀女轉昭君變》的詩: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連錦水濆。檀口解知千載事,清詞堪歎九秋文。翠眉嚬處楚邊月,畫卷開時塞外雲。說盡綺羅當日恨,昭君傳意向文君。可見那時候講唱變文的已經不限於僧徒,而且地點也不限於寺院了。到宋朝,情況有了更大的變化,講唱故事名為“說話”,場所由寺院搬到瓦肆(市場)。據孫楷第先生考證,宋朝“說話”(即後來所謂“說書”)有四家:一是“小說”,即銀字兒,包括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說鐵騎兒;二是“說經”,包括說參請、說諢經、彈唱因緣;三是“講史書”;四是“合生”和“商謎”。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說: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條“說經諢經”的名手是:長嘯和尚,彭道(名法和),陸妙慧(女流),餘信庵,周太辯(和尚,一作春辯),陸妙靜(女流),達理(和尚),嘯庵,隱秀,混俗,許安然,有緣(和尚),借庵,保庵,戴悅庵,息庵,戴忻庵。可見這時期,塵俗故事的勢力越來越大,演述佛經故事已經不能占據主流地位。但是說經的還有僧徒,由道場而伎藝場的遞嬗痕跡是相當明顯的。講唱故事走出寺院,成為伎藝之後,自然會很快地往四外傳布。蘇軾《東坡誌林》說:塗(途)巷小兒薄劣,為家所厭苦,輒與數錢,令聚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玄德敗,則嚬蹙有涕者;聞曹操敗,則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陸遊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講唱的場所深入街巷和村莊,這就為俗文學作品的繁榮滋長準備了充足的條件。(二)體裁從文體方麵看,佛經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散文中摻雜著不少韻文的成分。經中直說義理的散文名叫“長行”,長行之後,重述長行內容的詩歌名叫“重頌”,此外還有不依長行而獨立敘說義理的詩歌,名叫“偈頌”。重頌和偈頌都是韻文。佛經一般是用散文和韻文交替出現的體裁,也有少數是通篇使用韻文。正統的講經,有講有唱,就是適應佛經的這種體裁。隋唐以後的俗講,用的也是講唱交替的形式。孫楷第先生說:唐、五代俗講本分兩種:一種是講的時候唱經文的。這一種的題目照例寫作“某某經講唱文”,不題作變文。它的講唱形式,是講前唱歌,叫押座文。歌畢,唱經題。唱經題畢,用白文解釋題目,叫開題。開題後背唱經文。經文後,白文;白文後歌。以後每背幾句經後,即是一白一歌,至講完為止。散席又唱歌,叫解座文。一種是不唱經文的,形式和第一種差不多,隻是不唱經文的。內容和第一種也有分別。第一種必須講全經。這一種則因為沒有唱經文的限製,對於經中故事可以隨意選擇。經短的便全講。經長的,便摘取其中最熱鬧的一段講。然而在正講前也還要唱出經題。所以這一種也是講經文一體,但照例題作變文。這兩種俗講的本子,現在通稱為“變文”。變文用講唱交替的形式演述故事,在體裁方麵為中國的俗文學開了一條路,唐、宋以後不少俗文學作品是用這種體裁寫下來的。下麵舉幾種最突出的例。1. 小說唐朝的小說可以分為俗和雅兩類。俗的是伎藝人演述的塵俗故事,有的稱為變文,如《王昭君變文》,有的稱為“話”,如《一枝花話》。雅的是文人寫的傳奇,如《柳氏傳》、《南柯太守傳》等。演述塵俗故事的變文是直接從演述佛經故事的變文孳乳出來的。“話”的體裁如何,現在不能確知,推想同宋朝的話本不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是這樣,那麼,“話”應該也是講唱交替的形式了。傳奇小說是文人的炫才之作,同變文的關係很少,但是,少數傳奇小說好像也受了變文的影響,例如張鷟《遊仙窟》就是用散文韻文交替的形式寫的。宋以後的小說,大體上可以分為短篇、長篇兩類,都是由說話人創始的。短篇有宋人的“話本”,如《京本通俗小說》和《清平山堂話本》裏收的那些篇;有明朝人仿作的“擬話本”,如“三言”、“二拍”裏收的有些篇。這類短篇小說,一般是用詩或詞開頭,用詩煞尾;中間的關鍵處所,需要著重描畫解說的,引用詩詞或駢文來點染或印證;上場先寫一個性質與正文有聯係的故事,名叫“得勝頭回”,然後轉入正文。這樣的格式,脫胎於變文的痕跡是非常明顯的。同短篇小說一樣,長篇小說也有說話人演述的話本,如《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等;有文人整理或仿作的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這類長篇小說,除去分回之外,體裁同短篇小說基本上是一樣的,也是在散文之中常常插入一些詩詞。這種有文有詩詞的體裁,甚至在書名上也表示出來,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瓶梅詞話》之類。2. 鼓子詞鼓子詞是流行於宋朝的一種俗文學藝術形式。這類作品篇幅短小,是供宴會時歌唱用的。作品流傳到後代的不多,現在見到的有《元微之崔鶯鶯商調蝶戀花詞》和《刎頸鴛鴦會》,前者見趙令畤的《侯鯖錄》,後者見《清平山堂話本》。兩篇用的都是散文韻文交替的形式,雖然歌詞部分比較雅馴,而體裁是模仿變文卻是相當明顯的。3. 諸宮調諸宮調是流行於宋、金、元幾個朝代的一種俗文學藝術形式,相傳是北宋的伎藝人孔三傳所首創。所以名叫諸宮調,是因為歌唱部分是聯合許多不同宮調的樂曲。這種作品都是用散文韻文交替的形式演述長篇的故事,歌唱的曲調比較複雜,變化多。作品流傳到現在的已經不多,隻有《西廂記諸宮調》(通稱《董西廂》)是完整的,另外兩種殘缺的是《劉知遠諸宮調》和《天寶遺事諸宮調》。《西廂記諸宮調》共用樂曲一百九十三套,雖然重點在於歌唱,但是樂曲之前有散文的解說,這同變文的體裁還是一脈相承的。4. 寶卷寶卷是從宋末一直延續到清末的一種俗文學藝術形式,和變文的關係特別密切,一般研究文學史的人都認為它是變文的嫡係子孫。它繼承變文,不隻是形式,就是內容也大多是宣揚佛教教義的,例如流行很廣的《香山寶卷》,不但傳說是宋朝普明禪師所作,而且原名叫《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寶卷存世的很不少,在民間的勢力特別大,一直到清朝末年,各地還有刊印寶卷的場所,還有虔誠的宣卷活動。5. 彈詞彈詞是明清兩代盛行於南方的俗文學藝術形式,和婦女的關係特別密切,婦女最喜歡聽,最喜歡看,清代還出了不少有名的女彈詞作家。這類作品存世的還很不少,大約有三百部左右;篇幅都比較長,有些長達幾百萬字。彈詞的內容是多方麵的,以寫男女悲歡離合的比較多,所以常常有細膩的描寫,深摯的情思。彈詞也是以歌唱為主,但是歌唱之間要插入一些講說,這顯然還是變文的傳統形式。6. 鼓詞鼓詞是清朝北方民間特別流行的俗文學藝術形式。存世的作品特別多,幾乎凡是小說裏流行的故事沒有不編成鼓詞的。鼓詞和彈詞性質相近,也是以歌唱為主,唱詞之間插入一些講說,所不同的是內容偏於演述慷慨激昂的曆史故事,歌唱的時候要用擊鼓來伴奏。總之,就淵源說,鼓詞也是遠紹變文的。中國的俗文學,除了上麵提到的幾種以外,直接間接受到變文影響的還有不少。例如戲劇是代言體,與小說等是敘事體有很大差別,但是中國戲劇的結構,有白有唱,有上場詩和下場詩,同變文和小說等講唱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點,這顯然也是受了變文的影響。以上從俗文學作品的體裁方麵談了變文的影響。變文影響俗文學作品,同體裁有些關係的,還有敘事當中常常穿插些繁縟鋪張繪影繪聲的描寫。例如《西遊記》寫二郎神和孫大聖作戰的一部分:……真君聞言,心中大怒道:“潑猴!休得無禮!吃吾一刀!”大聖側身躲過,疾舉金箍棒,劈手相還。他兩個這場好殺:昭惠二郎神,齊天孫大聖,這個心高欺敵美猴王,那個麵生壓伏真梁棟。兩個乍相逢,各人皆賭興。從來未識淺和深,今日方知輕與重。鐵棒賽飛龍,神鋒如舞鳳。左擋右攻,前迎後映。這陣上梅山六弟助威風,那陣上馬流四將傳軍令。搖旗擂鼓各齊心,呐喊篩鑼都助興。兩個鋼刀有見機,一來一往無絲縫。金箍棒是海中珍,變化飛騰能取勝,若還身慢命該休,但要差池為蹭蹬。真君與大聖鬥經三百餘合,不知勝負。那真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隻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峰,青臉獠牙,朱紅頭發,惡狠狠,望大聖著頭就砍。這大聖也使神通,變得與二郎神身軀一樣,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金箍棒,卻就是昆侖頂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諕得那馬流元帥戰兢兢,搖不得旌旗,崩巴二將虛怯怯,使不得刀劍。這陣上,康、張、姚、李、郭申、直健傳號令,撒放草頭神,向他那水簾洞外縱著鷹犬,搭弩張弓,一齊掩殺。可憐衝散妖猴四健將,捉拿靈怪二三千。那些猴拋戈棄甲,撤劍丟槍,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歸洞的歸洞,好似夜貓驚宿鳥,飛灑滿天星。……(第六回)像這樣用力渲染的寫法,變文裏是常見的,中國俗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裏也常見,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傳承關係。(三)題材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的;現實生活中有佛教的成分,題材中自然也會有佛教的成分。如果深入地考察,把凡是與佛教有關係的事物都包容在內,那就幾乎可以說,中國俗文學作品的大部分,題材與佛教都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舉例說,作品的故事內容不管是用什麼體裁表現的,它常常會提到僧徒、寺院、修持、神通、菩薩、羅漢,乃至閻羅、地獄、鬼魂、報應等等,這樣的題材當然是從佛教來的。中國的俗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從題材方麵全麵地辨析佛教的影響是困難的,也是不必要的。這裏隻想舉例談談兩方麵的情況:(1)有些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直接從佛教來的;(2)有些俗文學作品的題材是間接從佛教來的。1. 題材直接來自佛教的中國的俗文學作品,有的主要不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但其中卻混合著不少佛教成分,例如《西廂記》寫的是張君瑞和崔鶯鶯戀愛的故事,可是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普救寺;《白蛇傳》寫的是許仙和白娘子戀愛的故事,其中卻牽涉到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紅樓夢》寫的是榮寧二府由盛而衰中許多兒女的綺麗生活,其中卻夾寫了櫳翠庵和妙玉,直到寶玉參禪和出家。像這樣一部分題材來自佛教的作品,在中國俗文學中是說不盡的,這裏不能詳細介紹。中國的俗文學作品,也有不少主要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下麵舉幾個最突出的例。(1)以玄奘取經為題材的俗文學作品。唐朝初年,玄奘法師道經西域往印度取經,在當時是哄動許多國家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事的情節是人民大眾樂於知道的,所以後來就有說話人把它編成講唱的故事,這就是宋朝的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也有人把它編成劇本,如金人院本《唐三藏》和元人雜劇《西遊記》。後來唐僧取經的故事輾轉流傳,內容越來越豐富,情節越來越神奇,終於由明朝吳承恩組織擴充,寫成一部偉大的神魔小說《西遊記》。這部小說主要寫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帶領豬八戒、沙和尚,保護玄奘往西天取經,經曆八十一難,戰勝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終於勝利歸來的故事。全書充滿驚險離奇的場麵,詼諧機智的穿插,所以很快就成為家喻戶曉的讀物。這部小說對後來的俗文學作品影響很大。清朝中葉以後,有不少劇本是根據它編寫的;有些經過改編,至今還在上演。(2)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出於《佛說孟蘭盆經》,寫目連仗佛法的威力,把母親劉氏的鬼魂救出地獄的經過。唐朝的俗講師曾經把這個故事鋪敘成《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宋元以後,俗文學作品以這個故事為題材的不少,例如戲劇有宋元雜劇《目連救母》,明朝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宮大戲《勸善金科》;寶卷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目連救母寶卷》等。一直到清朝末年,目連戲在地方戲的劇目裏還占著很重要的地位。(3)明朝釋智達《歸元鏡》。這是個很出名的劇本,全名是《異方便淨土傳燈歸元鏡三祖實錄》。作者用舞台扮演的形式,演述東晉慧遠大師、五代永明寺禪師和明朝雲棲蓮池大師的出家成道以及傳燈弘法的故事,意在勸導世人以祖師為榜樣,念佛戒殺,慈悲樂道,以便往生西方。這個劇本是根據三位大師的真實事跡編的,所以內容完全是佛教的。2. 題材間接來自佛教的有些俗文學作品的內容,表麵看來似乎與佛教無關,其實是根據佛典中的故事改編的。下麵舉幾個最突出的例。(1)六朝誌怪小說《陽羨鵝籠》的故事。內容是這樣: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複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借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雲是永平三年作。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說:“然此類思想,蓋非中國所故有,段成式已謂出於天竺,《酉陽雜俎》雲,‘釋氏《譬喻經》雲,昔梵誌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誌少息;女複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遂與共臥。梵誌覺,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餘以吳均嚐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所雲釋氏經者,即《舊雜譬喻經》,吳時康僧會譯,今尚薦;……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2)唐人李複言的傳奇小說《杜子春傳》。這篇小說是模仿佛教“烈士池”的故事編寫的。烈士池的故事見《大唐西域記》卷七,內容大致是說,有個隱者在烈士池旁邊結庵,築壇作法,求一個烈士,很久沒有得到。後來遇見一個烈士,於是送給他金銀五百,囑咐他用完了再來取。往複幾次之後,烈士要求效命,作為報答。隱者說沒有其他要求,隻希望他一夜不出聲。烈士慨然應允,於是受命拿著長刀站在壇旁。隱者念咒作法,到天快亮的時候,烈士忽然驚叫,因而火從空中下來。隱者趕快引烈士到池中避難。後來問烈士何以出聲,烈士說夜裏看見許多可驚可怕的幻景,都沒有動搖,最後看見自己的兒子被殺,心中不忍,所以失聲。《杜子春傳》的情節與此幾乎完全相同,隻是換成中國的背景和人物,說是一個人名叫杜子春,不務正業,耗完了家產之後,遇見一個老人,幾次給他錢用。最後他到華山去見老人,老人卻是個道士,供給他酒飯之後,教他忍受一切境界,不動不語。以後他經曆惡鬼、猛獸、地獄等種種魔障,都沒有出聲,最後托生為女人,生子,孩子被丈夫摔死,因為心情激動,不覺失聲。這個故事情節很新奇,對後來的俗文學作品有不小的影響,例如《醒世恒言》中的《杜子春三入長安》,清人戲曲《廣陵仙》和《揚州夢》,都是演述這個故事的。(3)元朝李好古的《張生煮海》雜劇。這個劇本的故事是說潮州人張羽和東海龍王第三個女兒瓊蓮相戀,中秋節的晚上,張羽到海上去尋找瓊蓮,遇見一個道姑,送給他銀鍋、金錢和鐵杓,教他舀海水在鍋裏煎熬,鍋裏水淺,海水就會隨著變淺,這樣就能夠迫使龍王許婚。張羽這樣做,龍王果然被迫把瓊蓮許配他成婚。據霍世休考證,這個煮海的故事是從佛教來的,因為《賢愚經》卷九《大施抒海品》有菩薩抒海迫使龍神送還寶珠,以度濟一切眾生的故事,《生經》、《墮珠著海牛經》和《摩訶僧祇律》裏也有這樣的故事。(四)思想在中國過去的社會裏,知識分子的人數不多,受佛教思想熏染最多的是一般人民群眾,因而俗文學作品所受佛教的影響,同正統文學比起來,就顯得特別廣泛,特別深遠。幾乎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各種體裁的俗文學作品,如果深入地辨析,就會隨時隨地發現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佛教思想的成分。其中有的表現得非常明顯,如寶卷的宣揚佛教教義,六朝誌怪小說《宣驗記》、《冥祥記》之類的表現因果報應思想;有的表現得不很明顯,如泛泛推獎慈悲喜舍,慨歎人生如夢。這類作品很多,表現佛教思想的方麵、方式和程度又各式各樣,因而要全麵地介紹是困難的。下麵分作五個方麵——無常苦空,地獄輪回,因果報應,修持得福,多種神通,簡略地談談主要的情況。1. 無常苦空人生是苦,萬法皆空,因而理想的立身處世的好辦法是出世,求解脫,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中國俗文學作品中有的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思想,如唐人傳奇小說沈既濟的《枕中記》,清朝蒲鬆齡《聊齋誌異》裏的《續黃粱》;也有的在一部分情節裏表現了這種思想,如著名的長篇小說《金瓶梅》的結尾是孝哥出了家,《紅樓夢》的結尾是賈寶玉出了家。舉《聊齋誌異》的《畫壁》為例。江西孟龍潭,與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蘭若,殿宇禪舍俱不甚弘敞,唯一老僧掛褡其中。見客入,肅衣出迓,導與隨喜。殿中塑誌公像。兩壁圖繪精妙,人物如生。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想。身忽飄飄,如駕雲霧,已到壁上。見殿閣重重,非複人世。一老僧說法座上,偏袒繞視者甚眾。朱亦雜立其中。少間,似有人暗牽其裾。回顧,則垂髫兒,囅然竟去。履即從之。過曲欄,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