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譯的佛典文學 一、譯文創造了獨特的風格(1 / 1)

第一章 漢譯的佛典文學 一、譯文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漢魏時期,一般文人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是後人所稱道的秦漢的古文。魏晉以後,散體的古文逐漸趨向於駢儷,語句要求整齊對稱,音節要求平仄協調,字麵要求穠麗絢爛。不管是古文還是駢體,都是文人習用的中國本土的雅語。外文的佛典翻譯為中文,不得不受三方麵條件的限製。一方麵,外文有外文的詞彙、語法上的特點,為了忠實於原文,不能不保留一些異於中文的風格。另一方麵,佛典譯為中文,要求多數人能夠理解,這就不能不通俗,因而不宜於完全用典雅的古文或藻麗的駢體寫。還有一方麵,佛教教義是外來的,想取得上層人士的重視,譯文就不能過於俚俗,因而又要適當地采用當時雅語的表達方式。這樣,佛典翻譯就逐漸創造出一種雅俗之間的調和中外的平實簡練的特殊風格。下麵舉幾位譯經大師的譯文為例。1.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聽吾說諸法本。”對曰:“唯然。”世尊曰:“若有外道異學有來問者,何謂法本,當答言,欲為諸法本。何謂習,更為習。何為同趣,痛為同趣。何謂致有,念為致有。何謂明道,思惟為明道。何謂第一,三昧為第一。何謂最上,智慧為最上。何謂牢固,解脫為牢固。何謂畢竟,泥洹為畢竟。如是諸比丘,欲為諸法本,更為諸法習,痛為諸法同趣,念為諸法致有,思惟為諸法明道,三昧為諸法第一,智慧為諸法最上,解脫為諸法牢固,泥洹為諸法畢竟。”(支謙譯《佛說諸法本經》)2.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明咒,是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鳩摩羅什譯《大明咒經》)3. 爾時世尊說是頌已,於眾會中有無量百千眾生,曾誤聞法,謬生空解,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往諸惡趣,聞說此經,還得正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於世尊前,深生慚愧,至誠懺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等本在聲聞乘中曾種善根,未能成熟聲聞乘器;後複遇聞獨覺乘法,迷惑不了,便生空見,撥無因果,由是因緣,造身語意無量罪業,往諸惡趣。我等今者於世尊前聞說此經,還得正見,深心慚愧,發露懺悔,不敢複藏,願悉除滅,從今已往,永不複作,防護當來所有罪障。唯願世尊哀湣攝受,令我等罪皆悉銷滅,於當來世永不更造。唯願世尊哀湣濟拔我等當來惡趣苦報。我等今者還願受行先所修集聲聞乘行,唯願世尊哀湣教授。”世尊告曰:“善做!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懺悔。於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稟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懺悔。此二種人,於我法中名為勇健得清淨者。”於是世尊隨其所樂,方便為說四聖諦法。(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上麵所引三段譯文代表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外來氣重,以後本土氣增加一些。但就是唐代的譯文,我們也很容易覺察出來,這是本國文章以外的新風格。它的缺點是不怎麼流利,但簡練、樸實、通俗,因而使人感到懇切,這就表達方式說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