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麗,死若秋葉之靜美 第一章 傳略(1 / 1)

第一部分 泰戈爾:生如夏花之絢麗,死若秋葉之靜美 第一章 傳略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享譽世界的印度詩人、哲學家和民族主義者,也是著名的小說家、作曲家、劇作家和畫家。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出生於孟加拉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貴族家庭,他是家中十四子。父親是哲學家、社會改革者,他的哥哥姐姐們也是藝術家、音樂家、作家,泰戈爾曾說道:“我小的時候所得的大利益,就是文學與藝術的空氣彌漫於我們家裏。”泰戈爾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中成長,他偉大的詩才受到不少的灌溉,自然要出芽、生枝,而且開花結果。泰戈爾8歲寫詩,並展露出非凡的天賦。13歲就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5歲時出版詩集《原野之花》,被稱為“孟加拉的雪萊”。1878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這期間,1886年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並撰寫了許多抨擊英國殖民統治的政論文章。1913年,《吉檀迦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15年 ,陳獨秀在《青年雜誌》(即《新青年》)上發表了他譯的泰戈爾《讚歌》4首。作品中泰戈爾博大仁慈的胸懷,獨具魅力的人格,贏得了無數中國讀者的敬仰。  在他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涉足詩歌、小說、戲劇、繪畫等領域,均獲得傑出成就。其中尤以詩著稱,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詩史的地位,泰戈爾也被尊稱為“詩聖”。他一生中創作了2500首歌、2000多幅畫,《新月集》、《飛鳥集》等50多卷詩歌,40多種戲劇,100多篇短篇小說,《戈拉》等12部長篇小說,還有大量隨筆、日記和通信,一共近200本書。  1941年8月7日,泰戈爾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隨即與世長辭,享年80歲。  泰戈爾可能是唯一曾為兩個不同國家寫過國歌的人。印度獨立後,將泰戈爾創作的《人民的意誌》選為國歌。1971年孟加拉獨立時也選擇了泰戈爾的一首歌——《我金色的孟加拉》作為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