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陳繼儒(1 / 3)

6.陳繼儒

傳略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鬆江)人。陳繼儒幼時資質穎異,工詩文,善書畫,嗜弈棋,很得同郡徐階的器重。長為諸生,與同郡董其昌齊名,三吳名士爭相與他結為師友。他在二十九歲時,焚儒衣冠,隱居小昆山之南,絕意科舉仕進。建廟祀二陸(陸機、陸雲),乞取四方名花,栽在堂前,說:“我是個貧士,但以此娛二先生吧。”並命名為“乞花場”。父亡後,他移居東佘山,在山上築“東佘山居”,有頑仙廬、來儀堂、晚香堂、一拂軒等。自此閉門讀書,但仍然與三吳名士來往。

每天有人前來征請詩文,陳繼儒家裏常常賓客滿堂,片言應酬,都滿意而去。閑時好與僧道等遊處,在山水林木之間,吟唱忘返。董其昌曾特築“來仲樓”,請他去居住。

陳繼儒有過不少的入仕機會,先後多次被推薦,朝廷下詔征召,他都以病辭。於是“眉公”之名,傾動全國,遠及少數民族土司等,都來求他的詞章;近則酒樓茶館,都懸掛著他的畫像。陳繼儒以“隱士”之高名,周旋於大官僚間,時人對此頗多譏評。但陳繼儒也是一位關注現實的文人,他對地方利弊,人民疾苦,多有建言。比如他曾阻止當局搞擴建郡城的大工程和免除縣民繳解王府祿米的徭役等。

無錫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招他前去,被他推辭了。黃道周給崇禎帝上疏曾經提到:“若論到誌向高雅,博學多通,我不如繼儒啊”。陳繼儒歿後,葬於東佘山。

陳繼儒工詩善文,兼善繪事,屢次奉詔征用,都以休養身體為由推辭。陳繼儒學書很尊重傳統,臨摹必見真跡。他曾說:“學書僅摹石刻而不見真跡,譬之虯髯未見秦王,終未死心。”陳繼儒書法學蘇軾、米芾,對蘇、米墨跡,最為喜愛,雖殘碑斷簡,也必搜采,手自摹刻,成《晚香堂帖》及《來儀堂帖》。《恬致堂集》中稱“眉公先生書,飽雲壑真趣,奇險曆落,如霜鬆雪檜,不可以繩墨彈引”,即是讚歎眉公書法之奇絕。書法傳世作品有《行書半研齋詩》、《行書李白詩》等(現藏故宮博物院)。

陳繼儒所畫山水,空遠清逸,鬆江博物館藏有《瀟湘煙雨圖》1幅。所畫梅竹,點染精妙,名重當時。用水墨畫梅,乃其首創,曾編《陳眉公梅花詩畫冊》,為後世所法。傳世作品有《梅花》、《梅竹雙清圖》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另有《梅花圖》8頁(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畫風自然隨意,意態蕭疏。陳繼儒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讚同書畫同源論。

陳繼儒編寫的書很多,如《太平清話》、《安得長者言》、《模世語》、《狂夫之言》等一批作品,而《小窗幽記》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部。《小窗幽記》為陳繼儒集編的修身處世格言。《小窗幽記》原來分為十二卷:“集醒”、“集情”、“集峭”、“集靈”、“集素”、“集景”、“集韻”、“集奇”、“集綺”、“集豪”、“集法”、“集倩”。現在的版本一般都將其中近似的內容相融合,分為四部分,“集醒”、“集情”、“集峭”、“集靈”,已看不出原書的體例。但體例的變化對書的內容影響不大。這部書是小品中的小品,有點語錄體、格言體的樣子,其中對人生的思索、處世的智慧,通過精妙絕倫的語言表達出來,令人歎為觀止。

陳繼儒還著有《妮古錄》、《陳眉公全集》,亦曾評批《西廂記》、《琵琶記》、《繡襦記》等。並善鼓琴,訂正琴譜,名重一時。

收藏

陳繼儒學識很廣博,在詩文、書法、繪畫方麵都很擅長,而且他還喜歡戲曲、小說。他所藏碑石、法帖、古畫、硯石、印章很豐富。在東佘山居內,樹立的碑刻,有蘇東坡《風雨竹碑》、黃山穀《此君軒碑》、米芾《甘露一品石碑》、朱熹《耕雲釣月碑》等。他還得到了唐代顏真卿《朱巨川告身》真跡卷,極為珍視,並因此把自己的住處命名為“寶顏堂”。他收藏的書畫作品有倪雲林《鴻雁柏舟圖》、王蒙《阜齋圖》、梅道人《竹筿圖》、趙孟頫《高逸圖》,以及同時代的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的字畫;印章收藏有蘇東坡雪堂印、陳季常印等。他還摹刻《晚香堂蘇帖》、《來儀堂米帖》,刻《寶顏堂秘笈》6集。他所撰對古玩、書畫的著述有《妮古錄》四卷、《珍珠船》四卷、《皇明書畫史》、《書畫金湯》、《墨畦》等。

陳繼儒藏書很豐富,對經、史、諸子、術伎、稗官與釋、道等書,無不研習,博聞強識。他曾經延請一些窮老書生,尋章摘句,按部分類;而後摘取其中瑣言僻事,編訂成《寶顏堂秘笈》457卷,這部書在當時就很受歡迎,遠近都爭相購寫。

品行

陳繼儒所處的嘉靖、萬曆年代是明代官僚集團之間鬥爭最為激烈,最為尖銳,最複雜的年代,陳繼儒二十幾歲時,朝廷上下各派官僚集團的政見不同,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的衝突即將發展到高峰,陳繼儒為了避免加入這種鬥爭,也許是害怕這種鬥爭,他決定拋棄功名,終生隱居。他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同董其昌差不多,但董其昌卻在陳繼儒絕意仕途,下決心隱居的第二年參加鄉試,第三年參加會試,考上了進士,同時做了朝官。陳繼儒始終不為名利所動,終生隱居《明史》的《隱逸》部列有他的傳記。《明史》稱“繼儒通明高邁,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昆山之陽,構廟祀二陸,草堂數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他就在這時專心研究學問,編書、著述、作書、作畫,名氣越來越大。陳繼儒所處的年代與他的高潔氣節,塑造了陳繼儒鮮明的個性特征,他的這種氣節,就是中國傳統文人雅士的氣節。

度量

陳繼儒有“鹿仙”之稱,因其曾經在浙中一帶得一“異獸”,非鹿非馬,沒人能說出它的名字。不過此獸性情溫馴,陳繼儒便常駕著它自在而行,遍遊九峰,令人見狀疑為仙人

有位水部郎很是好奇,於是向陳繼儒的兒子陳壽卿求證,令尊到底是何方神聖!陳壽卿哈哈大笑說:“其實家父被當作鹿仙也不無道理呢。從前終南山有一道士就曾對父親說:你馬上就可以升仙了,隻是與二三友人還俗緣未盡。如果有一天你能得到青鸞白鹿,就能駕而飛天升仙,不過就怕到時候一群“拖腸鼠”會把佘山堆得滿坑滿穀!“拖腸鼠”即唐鼠。相傳“昔仙人唐昉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不死,而腸出數寸,三年易之。”這用來形容羈絆極深,執著不棄者倒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