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童年小吃(1 / 3)

68.童年小吃

我的童年是在東北鄉村度過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質

極度貧乏,食物來源有限,沒有今天這麼多的零食,但我們還是

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了許多小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極

度枯燥的童年增加了樂趣。那些小吃雖然不像今天的孩子們的

零食那麼出名,但也別有一番風味,至今想來還令我垂涎欲滴。

在我寫這篇小稿的時候,它們還在我的案頭散發著香氣。那種彌

漫開來的香味,似乎讓我回到了貧瘠而又快樂的童年。

下麵我就介紹幾種小吃給您,讓您也嚐嚐我的家鄉和童年

的滋味。當然那些小吃都屬於農作物或者田野自然生長的食物,

雖然不是什麼名吃,但用今天的話講都是綠色食品。

1.燒小麥

人們都知道小麥磨成麵後能做成各種食物,還知道小麥能

磨成麥米做成麥米粥非常好吃,但是小麥燒著吃是最好吃的一

種。因為你沒在農村生活的緣故,沒有嚐到燒小麥的味道,所以

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好吃。那你就聽我慢慢地道來。

當小麥的綠浪漸漸變黃的時候就該準備燒小麥了。

在我的家鄉大約是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期間,小麥經過抽

穗、拔節、灌漿,已經快要成熟了。麥穗沉甸甸地向大地和人們鞠

躬,表達它們對汗水和土地的感謝之情。它們一天天地變得尊貴

和沉穩起來,不再輕易地隨風起舞,也不隨意地傾灑浪花。它們

筆直的身軀稍稍前傾,不知是表達對大地的留戀還是對未來的

向往。它們的葉子不再光滑柔軟,變得幹硬起來,風一吹沙沙響

著,就像一群要出嫁的少女一樣,互相說著悄悄話。這時的小麥

就可以燒吃了。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四五個人一起行動,帶著火柴,找一個離

村子遠一點、偏一點、不易被人發現的麥地。如果被看青的發現

了,那可是大事。一是家裏要被罰款,二是要挨父母的一頓胖揍。

如果生產隊長認真一些告訴學校,那就更不好了

——學校要在

全校大會上點名批評。所以選好地點、不被人發現是頭等大事。

首先要選穗大、籽粒飽滿的小麥,把穗掐下來備用。麥子不

能整棵地薅下來,那樣一方麵容易被發現,另一方麵燒的時候因

為小麥還沒有完全成熟,麥稈還沒有幹不利燃燒。麥穗不能掐得

太多,夠吃就行了。多了浪費,少了又不夠吃,容易引起矛盾。燒

柴很講究,不能馬虎。如果準備得充分,最好是提前幾天把柴打

好,等到燒時柴已經曬幹了。打柴時最好是選那種細蒿子,茅草

太軟不好,燒出的麥子口感不好;粗蒿子火太硬,容易把麥子燒

糊,所以最好是細蒿子。如果事先沒有打柴,那就隻好對付了,有

什麼柴使什麼柴。農村的荒甸子、荒地格有許多幹柴,隨便撿點

兒就行了,燒小麥用不了多少柴。因為小麥一是粒小好燒,再一

個小麥已經快成熟了,本身也助燃。

選好柴後,把柴放在一個相對平整光滑的空地上,離麥地稍

遠一點,免得燒時把麥地點燃。如果那樣就不好玩了,問題就很

嚴重了。前年我們村的一個羊倌領幾個小孩燒小麥,不小心把好

幾坰小麥給燒了,被判了兩年刑,罪名是破壞農業生產,破壞農

業學大寨。另一方麵地平整光滑小麥燒好後好撿。如果沒有空

地,那就得把地上的植物弄幹淨,把地平整一下。然後把掐好的

小麥穗均勻地放在柴上,把火點燃。點火後不是萬事大吉,一定

要看住火候。火大了小麥就燒糊了,火小麥子沒燒熟,所以火候

是關鍵。那什麼時候燒得正好呢?這要有經驗才行,就像有經驗

的人選瓜一樣,不用敲不用摸,一看準熟,倍兒甜。所以掌握火候

的要有權威,有經驗。因為三十六拜都拜完了就差這一哆嗦了,

哆嗦不好前功盡棄了。所以當麥子要熟的時候是最激動人心也

最讓你不安的時刻了。

那麼什麼時候麥子真正地熟了呢?

當麥芒燒光、麥子的外皮發黃、有部分麥粒從麥皮中探頭探

腦露出,又沒有脫落,有濃濃的香味散發出來時,麥子就該熟了。

這時你小心地把麥穗從火中撿出來,放在一邊晾涼了(注意:不

要太涼了,涼透了味道不好),把麥穗放在手裏一搓,胖乎乎圓滾

滾的綠中透黃的麥粒就從皮中滾落出來,兩手倒騰著一吹,灰和

麥皮從手中飛走了,剩下散發著誘人清香的麥粒在你手中靜靜

地等待你的品嚐。

這就是收獲的時刻!嚐嚐吧,把麥粒輕輕地放在嘴裏一嚼,

帶著田野清香、最原始的糧食的香味,還有無法言說的一種香

味,在你的口中彌漫開來,你的整個身心都被這香味浸透了。然

後你沐浴著田野的風,披著藍天白雲,聽著小鳥的歌唱,躺在草

叢中享受麥子帶給你的喜悅和幸福。

雖然已經過了這麼多年,身居鬧市連麥子的影子都看不到,

隻能從詩人們不斷泛濫的詩歌中領略麥子的風采,但此時此刻,

我還是嚐到了麥子的清香。

2.燒黃豆

黃豆的味道是沒法和麥子相比的,就像深宅大院的公主和

農家小院的丫頭沒法相比一樣。麥子的味道在於它的清新、淡

雅、含蓄、雋永、細膩,而黃豆則屬於粗獷、熱情、外露、香氣四

溢。吃燒麥子在於仔細品味它的味道,相當於飲茶或喝咖啡;而

吃燒黃豆則不同,你得大口大口地咀嚼和吞咽,相當於餓了充饑

或渴了喝涼水。一個多是帶有休閑娛樂性質,而另一個則是實用

充饑;一個是貴族的,一個是貧民的

——雖然實際上都是貧民食

物,因為沒見哪個貴族吃過燒小麥、燒黃豆之類。隻有一個皇帝

例外,那就是朱元璋,曾經吃過窮人的

折籮

——倒在一起的剩

“”—

菜剩飯,那還是因為他在逃難中,否則無論如何他也不會吃這種

貧民食物。所以說燒小麥和燒黃豆相比之下要貴族一些。

還得說回來,這燒黃豆要比燒小麥簡單一些。原因我已經說

了,燒黃豆比燒小麥更貧民一些。如果說燒小麥是為了消遣,而

燒黃豆就是為了充饑。那時我的家鄉雖然是產糧大縣,但由於文

化大革命左傾思想作怪,打下的糧食都上繳公糧了,個人口糧所

剩無幾。所以分的一年的糧食隻能吃半年,其餘半年要靠土豆和

包米充饑。到黃豆成熟的時候基本上是秋天了,土豆和包米已經

把人吃得反胃了,所以像我這樣大的不安分的孩子們就開始想

辦法解饞了。而燒黃豆是這些辦法裏最直接、最簡單、風險最小

的辦法之一。因為黃豆中含油脂多,它的香味濃烈、豔俗、具體。

我的家鄉是我國主要黃豆主產地之一(不知為什麼,媒體和

南方人都叫它大豆。而我們稱之為大豆的是那種比黃豆粒大的

飯豆,那才名副其實呢!)。到野外一看,大片大片的黃豆地滿山

遍野,秋天一到,葉子脫落,豆莢在枝上驕傲地掛著,隨風舞蹈,

金黃一片,煞是好看。當黃豆搖鈴,葉子掉光的時候,就可以燒黃

豆了。

前麵已經說過了,燒黃豆要比燒小麥簡單得多。第一不需要

太多的柴,因為黃豆已經幹得差不多了,隻需要一點點引柴即

可。第二黃豆粒大不需要地麵太平整。第三黃豆不像小麥那樣一

點一點掐,可以一把一把地往下折。

一般地我們決定燒黃豆時,帶一盒火柴就行了。往黃豆地走

時,路邊有幹樹枝或者幹柴撿一點就夠了。當然也要找偏僻安全

的地點。到地裏後把黃豆連枝一起折下來,堆在一起,把帶來的

引柴放在地下點著。不一會兒,黃豆的枝幹以及豆莢皮都燃燒

了。雖然豆秸還潮濕著,大概是油脂作物的緣故,它也極愛燃燒,

引柴一點它就著起來了。燃燒時隨著豆莢的破裂,那種劈劈啪啪

的聲音很動聽。你可以一邊聽著黃豆的燃燒聲,一邊欣賞著藍天

上雲彩不斷變化的圖案,一邊哼著樣板戲中的某段,或一邊戲耍

打鬧著,等待著一頓美餐的到來。當豆枝燒盡,黃豆粒從皮中不

斷地跳出來時,就該及時地把餘火撲滅,把火堆散開,讓火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