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心靈留一塊後花園
所謂向往和追求,就是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給心靈留一塊後花園,行走的心靈便可以憩息駐足。
請梔子花回家
梔子花是一種很好的花。前幾天逛早市,我見有人賣梔子花,滿枝頭的花蕾含苞待放,且又清香徐徐,就忽然想買一株回我剛剛搬進的新房。雖然我知道好花無價,但還是小市民般砍價花幾十元錢買了回家,手捧著花盆,聞著花香,心中有些隱隱的覺得是不是這樣做會對花本身,抑或賣花的人有所不恭。就像有人在廟宇裏虔誠地“開光”“請佛”回家,但還是要花不菲的錢一樣的感覺。把錢和美好向往的東西聯係在一起,總是覺得不夠神聖而有些不妥。
我生活在大東北,很少見江南名貴花種,記得前些年去四川成都旅遊,在景點處有小姑娘賣花就是用紅絲線穿起串來的梔子花,同行的很多遊人和我一樣好奇地花一元錢買一串掛在脖頸上,頓時鼻下清新,滿車生香,因此對梔子花印記得很是深刻。
我喜歡梔子花,是一種理想和夢。其實我就是喜歡絲絲抑鬱芬芳打斷思緒的那種奇妙感覺,依如在沙漠裏遠足的行者在尋找到的綠洲甘泉溪旁駐足小憩,仿佛生命中一抹拂過的溫馨帶給人一段美好的人生向往或追憶。我想,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一定是花,而是深藏在人們心底裏花一樣的思緒。
梔子花確實是一種很好的花。回到家第二天便先開了兩朵,香溢滿屋。家人喜歡,孩子暑假即將回來,聽說家裏添了梔子花,很是高興。請梔子花回家,竟然是滿心的歡喜。
中秋賞月:一縷淡淡的思緒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人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漢民族習俗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先人有關中秋的描寫懷想甚多。中秋之夜,月色皎潔,曆代文人墨客常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也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
和“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山海經》最早記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魯迅《故鄉》的“深藍色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色的圓月……”更是膾炙人口的描述。曆朝曆代,亙古及今,無論遠行求學的莘莘學子,還是漂泊在外的打工創業宦遊人,多是以中秋明月來寄托情思。少年盼中秋,或許是企望和幻想;青年見中秋,或許是思念和理想:中年賞中秋,或許是品味和思量……
也許到了遲暮之年,再望中秋,更多的是人生的回味和悟歎。可是對於月兒來說,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季節還是那個季節,天空還是那個天空,隻不過,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張歲月留存的情感底片,早已投影在了高高掛起的天幕——屬於中秋圓月的浩瀚星空……
今年的中秋節,自知已接天命,歲月的往複衝刷,消磨了昔日文情。追憶往昔,諸多人文世事,早已物是人非。似有僧人說過:人的一生,小成靠智,中成靠運,大成靠命。然而成與不成,最後都要回歸自然,把健康、親情和快樂看成重中之重。天命如秋,秋色如歌。人到中年,雙方父母依然健在,又住在同一座城市,沒了那份遙遠的牽掛,少了些遊子創業的艱辛。看著平均年齡已經八九十歲的四位老人身體康健、平淡生活、安享晚年,我很慶幸,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悲痛。再看看周圍同齡的同事朋友,這樣的福分的確不可多得,應是父母雙親賜給自己人生的一大福祉。
我想,雖然雙重父母已進耄耋之年,但隻要父母雙親健在,逢年過節就有了個奔頭,就有了個家的感覺,就有了回家的渴望。我曾想,家不是房子,不是財產,家就是心中的父母。自己的家是夫妻經營的小家,隻有父母親的家才永遠是孩子心靈的歸宿。遠在上海複旦大學上學的女兒不時網上視頻聊個沒完,我想女兒也同樣心存著對家的期盼。女兒很會說話:“爸爸工資高,媽媽又能幹,女兒很優秀,老人都健康,多幸福啊。”是啊,舊時代人說“平安是福,一順最難求”,可是現代人很多時候,多數人都很幸福、又都很不幸。處在變革時代的矛盾衝突中,隻不過我們每個人對於幸福快樂的內心感悟,越來越有了層級需求上的發展;隻不過我們每個人心向上的願景,就像那冉冉升起的秋月,不一定每年的中秋月夜,一定是“深藍色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色的圓月”那樣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