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憤青經濟學:愛國成了買賣 1.憤青是一個大市場(1 / 3)

第三部分憤青經濟學:愛國成了買賣 1.憤青是一個大市場

憤青的情感需求已經催生出一個龐大產業。

一開始,是個別行業眼光獨到的奸商認識到憤青的憤怒隱藏著商機,從1970年代到今天的曆史進程看,最初利用憤青賺錢的行業是明星娛樂業,始作俑者(比較成功的)不在中國,而在美國,是美國的好萊塢。好萊塢立足於世界華人對近現代屈辱曆史的強烈恥辱感,以及對洋人的複仇心理,開發了一個影視明星,這個人就是李小龍。李小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單槍匹馬痛打洋人,其中很多是日本人,因為華人對日本人的仇恨最大。李小龍作為一個商品,從經濟學角度看,他的效用在於帶給人虛幻的滿足,通過電影的虛擬畫麵,華人觀眾發泄了對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洋鬼子”的憤恨,得到滿足。李小龍的電影,滿足了大批愛國憤青,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愛國憤青,生長於七八十年代的華人,都被李小龍在心靈上打上某種烙印。

李小龍的電影,主要是1980年代傳入大陸並廣泛流傳的。李小龍之後,有更多的類似影視明星和影視作品,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人物就是李連傑。李連傑早期的功夫電影,比如《黃飛鴻》、《方世玉》等等基本上承襲李小龍的套路,就是在戲中痛打洋鬼子,這些電影讓憤青的憤怒得到發泄,憤青們去影院或者購買影碟觀看電影,為自己的憤怒埋單,娛樂公司坐收暴利。隨著大陸市場化進程,娛樂產業利用憤青謀取暴利從電影蔓延到電視、流行音樂等領域,幾十年來此類電視劇數不勝數,比如不斷翻拍的《霍元甲》、《陳真》等,流行歌曲方麵,從最初張明敏的《中國心》開始,隔幾年就有紅遍大江南北的類似歌曲,比如高楓的《大中國》、劉德華的《中國人》等等。通過滿足愛國憤青的情感需求,娛樂公司賺錢賺到手軟。我會在收入本書的《明星娛樂業是憤青身上的寄生蟲》中專門介紹娛樂業對憤青的利用,這裏暫且打住。

對憤青的利用很快就從娛樂業蔓延到了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奸商樂此不疲地開發相關產品,這裏揀幾個比較突出的談談:

圖書出版業

今年4月,書商推出一本叫做《中國不高興》的書,就屬於此類。雖然此書內容不值一提,但是就其商業操作和迎合憤青市場來看,無疑是空前成功的。坦白說,今天的我已經不可能對這樣的書看得下去。不過,《中國不高興》的作者之一在1996年寫的《中國可以說不》,我倒是看了的,且深受其害。

當年我還在讀高中,我懷著極大的熱情去讀這本書,因為書很貴買不起,我每天抽時間到書店站著把書讀完,每讀一次就感到血液沸騰,深感“美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但其腐朽和貪婪已經為其挖好了墳墓,我充滿幻想地憧憬21世紀就要成為中國人的世紀,“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中國可以說不》這種憤青指向型的產品,主要具備兩種商品效用,一是讓憤青發泄憤怒,書中會大罵或者大肆批判憤青眼中的敵人(如美帝國主義、日本鬼子),也會大罵憤青眼中的漢奸,這些都很解恨;二是為憤青提供意淫的機會,書中為憤青勾畫出一幕幕強盛大國的畫麵,仿佛中國人做世界大佬的日子就在眼前,明天就可以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橫行世界為所欲為。讀罷此書,憤青像吃了春藥一般浮想聯翩,夜不能寐。

《中國可以說不》讓書商和幾位作者收獲了那時常人難以想象的暴利,這本書當時賣出了300萬冊,據知情者透露,這個數據可能是有所隱瞞,真正的銷量恐怕在700萬冊以上。這本書是當年全國上下大街小巷熱血憤青熱議的話題,那時候還沒有普及網絡,否則網上也會吵翻天。300萬冊,每冊定價是198元,天文數字的利潤。這本書積極意義幾乎沒有,但從經濟學角度看,可愛的憤青們又為中國增加了幾名百萬富翁,這本書的直接效果就是加大了中國的基尼係數(盡管很微小),加劇了貧富分化。今年的《中國不高興》據說也賣了近50萬冊,可以理解,憤青也是經濟人。從《中國可以說不》的300萬到《中國不高興》的50萬,邊際效用遞減,發泄和意淫的滿足程度肯定比不上最初的《中國可以說不》那麼激烈。

從《中國可以說不》開始,中國書商每年都會有類似的書麵世,《中國可以說不》的作者也自我跟風推出過一本《中國還是可以說不》的書,相當滑稽。這些圖書有大賣的,也有小賣的,無論如何,憤青都是埋單的主體。在商品經濟中憤青的工具性已經一目了然,他們無時無刻不是奸商賺錢的工具。當奸商和無良作者們數錢數到手軟,天天花天酒地的時候,狂熱叫囂而又貧窮的憤青們麵對質問往往會說,我們心甘情願付出。為了精神亢奮,他們已經失去了正常人的理性——他們有異化的理性,追求意淫亢奮效用最大化。

網遊業

有一段時間打開中華網的軍事首頁,你可以在頭版頭條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抗戰: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抗戰需要你!”下麵一行則寫著:“中國最好玩的軍事網遊,來玩就送1000元”。很顯然,這是中華網為憤青量身定做的一款遊戲,中華網軍事頻道號稱中國最大的軍事網站,也是中國最大的網絡憤青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