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章 黎杖芒鞋 關寨驛站(2 / 2)

深秋的太陽,多少帶來些暖意,一路上的行商,遊人,士子,小販斷斷續續,絡繹不絕,都是趁著天色尚好,著急趕路。

鍾七反而不急不緩,把裝著烈酒的黃皮葫蘆掛在黎杖頂上,慢觀青山翠嶺,喬鬆柏林,順著丈來寬的黃土大道,跟著行商腳步一路朝西南方而行。

走個三五裏,即找塊山石倚著歇腳,取下葫蘆嘬兩口小酒,聞著群山翠嶺的清新空氣,更覺自在逍遙。

寧羌位於固城縣西南,也是整個興元府最西南之地。

興元府轄治梁州,固城為於梁州東北七十餘裏,寧羌則在梁州西南二百八十餘裏,當然這是指彎彎曲曲的山道,若是直線距離來算,也不過是幾條山頭的距離。

鍾七此行,約莫得三百裏水陸行程,所以他也不急於一時,反正就當遊山玩水,他還打算順路去梁州耍耍,到府城漲漲見識。

歇息半晌,鍾七拽杖又走,一路過溪躍澗,翻山過嶺,彎彎曲曲,折折繞繞,過日晡【指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時,早過數十裏路程。

行至一片山坳口,前方愈見山窄,鍾七駐步仰望天時,又沉吟回想片刻,不由出口笑道:

“緩步而行,不期一晌怕是走了三十餘裏,過這山坳應該就是是梁州地界了…”

見日落西山晌早,鍾七略歇片刻,又起行程疾步朝前,準備在前方找個驛站客邸,多少歇一晚再走不遲。

徑入山坳二百餘步,轉個山口果然見裏麵寬敞些許,兩便峭壁高百尺,地下一道木寨關樓,前設據馬。

寨子寬有二百餘步,開了三個門洞,牽著駝馬的行商,挑著山貨的小販,青巾士子,不下數十人,排成長隊過關。

三個門洞,攏共前站了十來個兵丁,戴氈帽,穿著布甲褐襖,手托長槍,正在關前梳理行人秩序,驅趕農戶,乞兒,諸人稍有不對,便是一陣鞭打。

“哪位黃袍的道家,趕緊站過來吧,可不敢亂走,免遭無妄之災…”見鍾七遠遠站在一旁,排隊的一位錦衣先生連忙招了招手,示意鍾七趕緊站好,免得挨打。

鍾七頷首點頭,笑吟吟的跑到先生身旁,那錦衣先生朝後讓了兩步,朝鍾七拱了拱手,朝身後左右說道:“出家人樸素艱苦,且讓道家排前邊兒先走吧…”

錦衣中年身後還排了七八人,聞言俱都一致頷首點頭,同意出家人先行。

鍾七擺擺手稽首道:“多謝諸位先生禮敬,不過凡事先來後到,貧道左右無甚急事,怎能勞諸位為此再久等半晌,排在後麵就好,排在後麵就好…”

言罷鍾七徑直走到隊伍最後,跟著眾人接受關哨查檢,那錦衣中年見此,搖頭一笑,也不再多言。

不多時,前麵已經走得空蕩蕩,終於也輪到鍾七,幾個兵丁執戈把刀,不過鍾七如今不再是黑戶,反而是位受人尊敬的出家僧道,手中有度牒,心中也不慌。

“道人何處來的,往粱州境內要作甚,法籍路引,一一陳明…”寨口一位小旗軍官,頭戴紅纓盔,皮甲環帶,腰挎寶刀,朝鍾七拱了拱手問道。

此世僧道,欲要出家實際上法度極其嚴密,不僅需要本地保甲舉薦,縣令簽囑同意。

還要有一定學識,或有個略有名聲的師父引渡等等,與二十一世紀出家還要博士,碩士學曆一般模樣。

因為僧道備受世人尊敬,更不敢隨意喝罵,所以這些軍丁語氣也是和緩許多。

鍾七把度牒這些交上,至於路引,他即不穿州,也不過府,倒是不需要縣衙開辦路引。

門口的巡檢文吏接過度牒稍微檢視片刻,便把度牒還於鍾七,責令放行。

過了關寨不遠,便是一片房舍閣樓,離這牌坊,上書天台驛,鍾七見此知是驛站,見日落偏西,也不準備再走,轉往驛中走去。

自梁中總以來,朝廷累闊土開疆,國朝百年,到如今宣化年,疆域已至曆代鼎盛,而疆域遼闊,驛站也是愈加增多。

驛站者,即官府傳遞文書,軍情,及地方郵寄,送信的地方,又包括了住宿,客棧等,相當於前世郵局與賓館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