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李成梁雖是虎父不假,可他兒子李如禎卻偏偏是個犬子。李如禎生來就是個紈絝子弟,全憑仗著父親封蔭,得以在京城錦衣衛供職執掌錦衣衛、鎮撫司。在京城間李如禎不兢兢業業奉公職守,反倒日裏驕縱跋扈胡作非為。李如禎甚至曾幹下因無事醉酒亂槍炮以致驚動皇城大內的荒唐事。後來靠著父親李成梁在朝中權勢和人脈關係,李如禎輕易免去責罰僅計小過。就這麼個“未曆行陣,()不兵”的李如禎,卻楊鎬視為防守鐵嶺的最佳人選。筆者認為這倒不是楊鎬得眼瞎了,實是楊鎬在刻意幫結派夤緣攀附。此時大明朝堂上已然朋黨立,用人多憑裙帶關係。這種不論優幹濟,隻論朋黨親疏的用人方式,必然會導致庸碌慫人竊要害職位的情況出現。反觀後金統團,事事處處總能到人善、精誠團結。兩相比較之下,明朝與後金高勝負其實已見分曉。不學無術的李如禎調遼東後不僅不去鐵嶺履職防守,反倒將自己妻小親族連同財產家私盡數遷往沈陽。而李如楨也日駐於沈陽隻道鶯歌燕舞飲酒作樂。有了李如禎作榜樣,鐵嶺豪門大戶們亦紛紛效仿而去。車載馬馱過後鐵嶺城中一片虛,隻留下廣大官兵和平民姓於孤城困守。是時留守城中的姓人心惶惶,官兵是無心備戰,鐵嶺城尚未見仗業已自行亂。。
萬曆四十年(公1619年)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率五萬軍經三岔兒堡入邊,直撲鐵嶺。鐵嶺守將探後金軍動向立派人快馬飛報李如楨,其實李如禎隻一夜便可率援軍趕至鐵嶺。隻要援軍能及時趕至,就能與鐵嶺守軍形成對後金軍的內外夾擊之勢。後金縱使不敗也必定損失不菲,起碼鐵嶺城不至於很快陷落。而這也正是努爾哈赤最為忌憚的,因擔心明援軍於背後襲擊,努爾哈赤率軍“縮朒觀望”,“延至二十五日申時”敢進至新興鋪一線。說龜縮於沈陽的李如禎雖然貪生怕死,但也道身為遼東總兵官如若坐視鐵嶺不救,日後必遭朝廷罪。來想去李如禎隻好硬著頭皮親自率軍往援鐵嶺。然而畏敵如虎的李如楨為求避戰刻意動作遲緩畏葸不前。白白貽誤寶貴戰機不說,亟待救援的鐵嶺城也很快失陷。
後金軍兵圍鐵嶺後立推著楯車、雲梯展開猛烈進攻,守城明軍則在遊擊喻成、李克泰率領下予以頑抵抗,戰鬥一度進行得異常激烈。兩軍大戰至辰時,已努爾哈赤買的奸細明軍參將丁碧開門後金軍入城,鐵嶺城遂至陷落。遊擊喻成、李克泰、吳貢卿、督防判官塗必達等後戰死。一同戰死的,還有城中四餘英勇不屈的明軍官兵。至於城內居民男女殺及俘者萬餘。戰後很多人都將鐵嶺失陷的主要原因歸咎於叛將丁碧,但筆者認為丁碧叛變因隻能占一小部分,本原因還是明朝徹頭徹尾的腐敗。同為生活於一方水土的姓,為何開原民眾可以盡皆死義,唯獨鐵嶺出了丁碧這樣敗?實在是似李如禎這樣庸碌無恥之徒肆意胡作非為所致。從丁碧角度來看,憑麼你肩負防守重的李如禎,可以攜帶妻兒眷屬及金銀細軟跑到沈陽避難,還天天天酒地盡情享樂。卻留我丁碧和一家老小在鐵嶺孤城替你送死。為這等貪生怕死狗官,為這樣腐敗透頂朝廷赴死,說丁碧,換成何人誰肯甘心,不值啊!所以莫責丁碧獻降至鐵嶺陷落,要怪隻能怪明朝自己太過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