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四節(2 / 2)

“阿木河之變”太過慘烈,初編修的《滿洲實錄》在描述滿祖慘遭兀狄哈人屠殺時,曾以悲涼之筆這般寫道,“(兀狄哈)盡殺其(斡朵裏部)闔族子孫,內有一幼兒樊察,脫身走至曠野,後兵追之,會有一神鵲棲兒頭上。追兵謂人首無鵲棲之理,疑為苦木樁,遂。於是,樊察得出,遂隱其身而終焉。滿洲後子孫俱以鵲為神,故不加害”。神鵲救人不過是後人附會的神話傳說並不足。但此文中的樊察得就是猛哥貼木兒的異母弟凡察,隻不過當時負傷的他已不是幼兒。而猛哥貼木兒親族中躲過兀狄哈人屠殺的,除了凡察還有一人,此人是擄走的猛哥貼木兒子,時年僅十四歲的董山。兀狄哈部所以會附和楊木答兀的叛亂,最主要原因是兀狄哈部與斡朵裏部之間曾有難以化解的往昔仇怨。因著公然附逆叛亂兀狄哈女也把明朝得罪了,隻是兀狄哈女地處偏遠明朝雖有心懲處卻也力有不逮。幸好明朝經濟製發揮了作用,沒過多久為能恢朝貢惠利兀狄哈部又主動以臣子身份向明朝稱貢,同時向朝廷誠表示悔罪。出於穩定大局考慮明朝是也見好就,赦免兀狄哈女前附逆罪行。但作為對阿木河之變的處理,正統二年(公1437年),明宣宗詔令兀狄哈女必歸還所掠人馬財物並與凡察和解。而在還人員中就包括猛哥貼木兒子董山。

董山還後,凡察、董山叔侄二人招聚離散部眾三餘戶,於正統五年(公1440年)月遷明朝境內。但約有戶的斡朵裏部眾在首領於虛裏帶領下沒有返明朝,而是選擇投靠了朝鮮,這些歸附朝鮮的斡朵裏部眾最後融入至朝鮮民族中。說斡朵裏部主體部眾到明朝境內,他們投奔本部胡裏部的建州衛。當時建州衛都揮僉事是阿哈出(明朝賜李誠)之孫,釋加奴(明朝賜李顯忠)之子李滿柱,同時李滿柱也是凡察嶽父。見到女婿遭遇劫難李滿柱於心不忍有意救助,但他未敢擅自行事而是奏請朝廷允準。《明實錄》記載,朝廷查斡朵裏部實處境艱難,明英宗下詔“若實朝鮮攪擾,不能生,爾等探聽道無阻,可率領部下人口來與李滿住一處住坐”。得到皇帝詔諭,凡察率殘存部眾遷至渾河上遊的蘇子河與嶽父李滿柱彙合。在建州衛幫助下劫後餘生又飽顛沛離的斡朵裏部終於得以頓下來,並逐漸擺脫此前維艱困境。後來凡察其部眾又明朝置在蘇子河上遊的赫圖阿(遼寧新賓縣老城村)一帶,建州左衛建製也隨斡朵裏部遷於此。。

不成想斡朵裏部剛剛重獲穩定,其內部便因爭權奪發生“衛印之爭”。原來猛哥帖木兒在時,弟弟凡察因作戰勇猛成為兄長猛哥帖木兒的左膀右臂。在斡朵裏部凡察地僅於兄長猛哥帖木兒,如斡朵裏部兵馬有三支,就分由權最高的三首領:猛哥帖本兒、凡察、猛哥帖木兒長子阿古統領。阿木河之變突然發生,上述三人中猛哥帖木兒、阿古俱死隻有凡察尚在。由此猛哥帖木兒遇害第二年,宣德年(公1434年),明宣宗正命凡察為都督僉事執掌建州左衛。然而三年後,猛哥帖木兒子董山獲釋。在赤裸裸的權誘惑下脆弱的親情總是那麼不堪一擊,重返斡朵裏部的董山不滿叔父凡察執掌建州左衛,心中萌生奪權意念。隻因當時部眾人心尚不在己,另外斡朵裏部還困於朝鮮前途未卜,為了從長計議董山這隱忍不發。待至斡朵裏部出離朝鮮並在明朝境內頓妥當,同時董山也已服大半部眾人望後。正統年(公1442年),董山拿出此前藏由明朝頒發給其父的舊官印,向叔父凡察爭襲建州左衛揮使之職。凡察執掌建州左衛也有多年,他又怎肯輕易讓出手中權利。說了舊印“失落”後明朝又重新頒給凡察一枚官印,於是叔侄二人各執一印相爭不止。明朝為平息紛爭派使者前往考察,察建州左衛部眾大都傾向董山的情況,明使向朝廷建議另設立建州右衛用以頓凡察,這樣便可消除雙方嫌隙。明使建議得到了朝廷納,正統年(公1442年),明朝將建州左衛一析為二,另於三土河一帶新增建州右衛。拆分後明朝以董山為都督僉事命其執掌建州左衛,同時又冊封凡察為都督同執掌建州右衛。

事情至此為止,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後置定,三衛也合稱為“建州三衛”。建州三衛形成初人口規模和部族勢力並不大,但經過此後一個多紀不斷發展。不僅周邊女部族逐漸融入到建州三衛,還有很多遷移至此的女部族也紛紛加入其中。於是乎,一個以建州三衛為核心的女部落族群逐發展壯大起來,這便是明曆史上著的建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