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襄王五十五年,燕攻趙。
一月,帝行之於道,有燕義士末前來,請為門客,帝欣然納之。左右勸戒曰:“其人不明,其心有異。”帝慨然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雖清濁有異,終為東海也。吾以誠待之,其必以誠待我。”末聞之,愴然涕下,誓曰:“君如此待吾,吾必以身報之。”
三月,帝習劍於庭,有趙氏子邀帝春狩,帝不允。謂左右曰:“冬日習劍,遇‘三九’之寒而不避,春日習劍,不因鳥獸而廢之,是持之不懈也。吾尚幼,筋骨未成,雖勤習而不能有所增益。此非筋骨也,是精神之誌也。”
四月,燕人閭常請為門客,以謝帝活命之恩。自言雖生長於燕地,而體不受寒。昭襄王五十三年冬,天大寒。家徒襤褸,受風寒侵之,已不能久矣。知不渡去歲之冬,然以炕之故,得以活命,故生感激。嚐聞帝之誌,是欲見之,遂來邯鄲。既入趙,知帝之仁義,始欲拜之。
閭常,故燕人,仕榜留名。幼貧寒,體弱不能習武,年十八而無所成就。感帝活命之恩,前來拜見,受帝之仁義而請為門客。帝感其誌,使與學。閭常隨帝之左右,勤學不輟,及時增益,終成一時大家。王二十七年,卒於使匈奴途中。帝傷其死,征匈奴,大破之。
五月,趙卿藺相如卒。曾見帝,謂帝曰,秦趙之怨久,故趙人不禮之。幸帝仁義,以華夏而無有秦趙之別。言天下或終歸於秦,願帝能善待趙人。帝謂藺相如曰,趙人亦華夏之民也,必不因私而有所遷。趙卿聞之默然。
七月,帝與閭常學於庭。謂閭常曰:“諸子百家,學說無盡,孰能強國。”閭常曰:“秦穆法而強於諸國,趙善兵而名將頻出,齊無為而治擁師萬乘。”帝笑曰:“秦趙之為,皆強軍之道也。齊以地利而富甲天下,民多而兵弱,亦非強國之道。”閭常請教之。帝沉聲以曰:“所謂強國者,兵鋒無不利,而民生亦不盡。溫飽,繁榮,物用不絕。知禮,崇譽,精神不墮。”
十月,丹遣使見帝。謂帝曰,“雖久不相見而思之不絕。此趙人無禮,亦未嚐忘也。念弟之不易,淚不能已。今欲起大軍伐趙,以告趙之罪。若此,必使趙以禮待之。”帝告使者以複丹,“今政於趙,尚善也,丹不必乏師遠征。嚐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且趙大國,雖新敗於長平,而名將未失。此番伐趙,實不易也。望慎之。”
帝曾謂閭常曰:“燕丹勇義,然燕之地,國小而民乏,將少而兵乏。雖取法之申不害,至此以固步自封而不能變,非長久之道。今出兵伐趙,必借趙長平之遺患,以能有所得。然,趙之名將皆在,趙人亦心有怨憤,不能忍辱此,必以一當十。此燕伐趙,必不能成也。”
十一月,燕攻趙,趙遣將據燕於宋子,大敗之。帝嚐謂左右曰:“此戰當於明年。”又曰,“今吾居於世,雖未執政,世亦有恙,果若此。”左右皆不知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