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前世今生 第二十八章 絕代神廚(下)(1 / 2)

戰爭-前世今生 第二十八章 絕代神廚(下)

戰爭-前世今生 第二十八章 絕代神廚(下)

可這無論是以上的哪一說,都與丁寶楨這個人有關聯。

據《清史稿》記載: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鹹豐三年進士,光緒二年任四川總督。據傳,丁寶楨對烹飪頗有研究,喜歡吃雞和花生米,並尤其喜好辣味。

他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創製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這道美味本來隻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越傳越廣,盡人皆知。

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據《中國曆代職官詞典》上的解釋,明清兩代各級官員都有“虛銜”。最高級的虛銜有“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麵這幾個都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沒有實際的權力,有的還是死後追贈的,通稱為“宮銜”。在鹹豐以後,這幾個虛銜不再用“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

丁寶楨治蜀十年,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於光緒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說,“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也算是對這位丁大人的紀念了。時過境遷,很多人已不知“宮保”為何物,就想當然地把“宮保雞丁”寫成了“宮爆雞丁”,雖一字之差,但卻改變了紀念丁寶楨的初衷。

另一說法:說到,“宮保雞丁”,就不能不談“左宗棠”,原來“左宗棠”特別愛吃雞,在西北軍營中,生活簡樸,膳食多是湖南家鄉菜,遇到“打牙祭”吃雞,喜歡吃辣子雞。隨軍廚師就按照一種宮廷菜的配料與烹調方法加以改造,如果買來的是子雞,就用子雞的胸肉切成丁,加上紅辣椒、黃瓜、油炸去皮花生米等炒給他吃。這道菜既嫩又脆,色香味俱全,且有家鄉風味,也便於行軍打戰時攜帶。因左宮保愛吃,且用以待客。而“左宗棠”曾經擔任過“陝甘總督”,當時的人稱“總督”為“宮保”,因此“左宗棠”愛吃的雞丁就被大家稱呼為“宮保雞丁”了。在國外,人們都把“宮保雞丁”翻譯成“左宗棠雞”。

這一來其實這菜的用意也是不錯的,況且在左宗棠這一說法上,也是因為西北軍營的生活簡樸,才讓這打打牙祭的宮保雞丁顯得更加的珍貴。

不過這些我們說說別人也都不清楚了。

別人隻是看到了他做飯的手法而已。

去骨雞胸肉900公克(據說之前常用的是雞腿肉,因為雞腿肉比雞胸肉要鮮嫩),幹紅辣椒40公克,炸花生米75公克。

花椒粒2大匙,蔥2根(切段),蛋白1個,太白粉2大匙,醬油2大匙,米酒1茶匙,蒜末1/4茶匙,麻油1茶匙,糖半茶匙,白醋1茶匙,色拉油5杯,醬色1茶匙,鹽2茶匙,太白粉水1大匙。

隻見他先用一個蛋白、鹽半茶匙及太白粉2大匙攪拌均勻,調成“醃料”備用。再用醬油1大匙、米酒1茶匙、太白粉水1大匙、糖1/2茶匙、鹽1/4茶匙、醬色及白醋1茶匙、麻油2大匙、蒜末1/2茶匙調拌均勻,調成“綜合調味料”。

他將雞胸肉先切成約1公分的方塊狀碎丁。切好的雞丁用“醃料”攪拌均勻,醃漬半小時。雞丁醃好以後,燒熱5杯色拉油,先將雞丁倒入鍋內,用大火快炸半分鍾。

他的雞丁並沒有炸得太久,以免雞肉炸得太老。雞肉炸到變色之後,先撈出來瀝幹油汁備用。在鍋裏留下約2大匙的油,燒熱後將切好的幹辣椒下鍋,用小火炒香後,再放入花椒粒和蔥段一起爆香。爆香後把雞丁重新下鍋,用大火快炒片刻後,再倒入“綜合調味料”繼續快炒。

最後加入花生米,炒拌幾下便起鍋了。

但是一道菜似乎也不是很夠,再加上本來就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幹脆就又弄了一道。

這些食材都是我們像旁邊村莊花錢買的,那個小軍官也就沒說什麼。

接下來他選用的一道便是葫蘆頭泡饃(或羊肉泡饃)。

源於宋代的“煎白腸”,相傳至今。與羊肉泡饃相似,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後由肉類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如湯中增加了骨頭和雞,使湯味更加濃醇,質量提高,成為秋冬時節的風味小吃。

但選擇這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這個食材太容易找了。

備好了原料:豬大腸、豬肚、豬骨頭、豬肉、老母雞、幹饃、醋、鹽各適量。

首先將腸肚處理幹淨,下鍋煮開,在距大腸頭約35厘米處切斷,取下葫蘆頭。

鐵鍋中加水,旺火燒開,放入腸、肚,稍煮幾滾,撇去浮沫,改用中火煮約30分鍾,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4小時,再加精鹽。10分鍾後撈出。將大腸瀝幹水分,再將大腸頭及碎節腸子放入竹篩內晾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