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25年(元1392年)4月25日,太子朱標去,8月,朱標葬於明孝陵的東側,諡號為“懿文太子”。太子朱標去後,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的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因為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已夭折)。朱允炆長得一表人,風度翩翩,且聰明伶俐、智力過人,勤奮好學[1],可以說朱允炆是一不錯的皇班人,但是朱允炆和他的父親朱標的性格一樣都比較軟弱。朱標在時,朱元璋對這太子不太滿意,曾過要換太子,立四皇子朱棣為太子。
朱棣(元1360~1424年),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洪武3年(元1370年),朱元璋冊封為“燕王”,洪武13年(元1380年),正就藩於平(今京)。洪武23年(元1390年),朱棣率軍敗降服了元的將領乃兒不,朱棣在朝中的聲望開始逐漸增長。建文4年(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京,隨後正登上皇,成為明朝第三皇帝,年號“永樂”。朱棣在間,勵精圖,加中央集權,設置東廠;5親征蒙古,占領(今越);派遣鄭和下洋,開外貿易,加了外的文化和對地區的經營,後命“明朝三大子之一”的解縉和“黑衣宰相”姚廣孝主持編寫了“全書”——《永樂大典》;同時,朱棣為了加對方的控製,疏浚大運河,遷都京。朱棣統間,經濟繁榮,國力盛,史稱“永樂盛”,永樂22年(元1424年)在第征蒙古師途中,朱棣病逝於榆木川,享年64歲,葬於長陵,廟號成祖,後人稱為“永樂大帝”。
朱元璋覺得在所有兒子中朱棣的性格是像自己的,而且朱棣是一有魄力,有卓越的軍事能的人,如讓朱棣當上皇帝,他肯定能成為一雄主,而且朱元璋認為太子朱標悟比較差,有點軟弱,如讓朱標當上皇帝,他肯定是一仁義的君主,而不會成為一雄主,所以朱元璋曾立朱棣為太子,但是因為遭到諸大臣的反對,朱元璋隻好棄了這種法,所以在太子朱標去後,朱元璋也隻能讓他的兒子朱允炆為皇的班人。
朱允炆定為皇太孫後,朱元璋道朱棣的野心大,以後可能要篡奪孫子的皇,所以朱元璋秘密授意修建應天(今京)城宮殿的工匠為以後朱允炆的逃生修建一條暗道。洪武29年(元1396年)2月,暗道修建成後,朱元璋密令錦衣衛都揮使李方把所有參與暗道修建的工匠秘密處,緊著朱元璋密召李方和侍奉自己的太監王鉞來到毓秀宮商量朱允炆以後的逃生方案。
錦衣衛是明朝時的皇家的務組織,專門搜集各種軍事報和護皇帝的全,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洪武15年(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把拱衛司為“錦衣衛”。
李方,濠州(今徽省鳳陽縣)人,是朱元璋的老鄉,比朱元璋小10歲,朱元璋以前在紅巾軍時,因為李方武功高朱元璋排擔自己衛隊的衛隊長,朱元璋的全。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李方又擔皇家禁衛軍的大將軍,朱元璋把服侍馬皇後的丫鬟月兒嫁給了李方。錦衣衛成立後,李方又朱元璋命為錦衣衛都揮使。
朱元璋著暗道的設計圖對李方說:“李方,朕道老四的野心太大,以後可能要奪炆兒的皇,所以朕讓工匠秘密修了一條給炆兒逃生的道,道的入口處在‘鬼門’(門),出口就在涼山(今江蘇省京市的涼山園)下的一個小屋內,非隱蔽,屋外就有一條河,炆兒到時候逃出去後可以乘船逃亡。李方,你的兒子李瑞不是正好在涼山上隱居嗎?而且朕早已派人把修暗道的這事告訴了李瑞,且李瑞已經同意了這事,同意到時候要和你一起護炆兒,朕現在命你的兒子李瑞秘密搬到這個小屋,李方告訴你的兒子要替朕守護好這條暗道的出口,且要讓他暗中好幾條小船,給炆兒和你們到時候逃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