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史書上寫的是‘吃人\’(1 / 2)

四十家丁分做兩部,一部分人手持火繩槍,一部分卻是手持燧發槍。

兵卒們將長槍豎在地上,從火藥袋裏掏出一個小竹筒,拔掉塞子,將火藥倒入槍筒裏,然後用通條壓實。

一枚圓形小木片被推入槍膛,這種木頭出自南方,最是結實,縱然隻有指頭肚大小的一個圓,確能抗住火藥的衝擊。

子彈是鉛丸。

在這個時代,全世界都在使用鉛彈作為子彈。

為了不使火藥泄漏,兵卒們需要用通條將子彈錘的微微變形,剛好堵住槍膛。

如此一來,因為子彈契合槍膛,使得子彈的射程更遠。

竇逐北仔細的看著,在這一步驟上,雙方都是沒有差別。

家丁們幾乎是同時裝填完了子彈,所花費的不過是幾個呼吸罷了!

竇逐北臉色一變,他再次被這群家丁的強悍給震驚了。

這裝填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要知道火繩槍時代,縱然熟練的射手,一分鍾也隻能裝填、射擊三輪,偶有一二頂尖的,也不會超過五輪!

而麵前的四十個家丁,最慢的一個,怕是一分鍾之內也能射擊四次!

竇逐北變了臉色……

他可是一直在摸著自己的脈搏計時呢!

他死死的盯著現場,區別要來了!

火繩槍與燧發槍,前半部分的裝填動作都一樣。

槍膛內裝填的火藥,這時候都過渡到了顆粒黑火藥,而引發藥卻是粉末狀的黑火藥。

兩種槍械不同的是,兩者的藥池這裏有了差別。

燧發槍的引藥池,要深了很多!

隻見手持燧發槍的士卒,打開了藥池的蓋子,倒入引燃藥,然後將燧石夾上……

而火繩槍士兵,一樣是將引發藥倒在藥池內,然後將一根火線夾在龍頭上,又掏出火折子吹燃,點燃引線。

就在此時,區別開始出來了,天上不停落下的雨水,給火繩槍帶來了麻煩。

不是引線被雨水打濕造成了熄火,就是引藥池的火藥受潮,無法擊發……

燧發槍都已經擊發了兩輪了,而火繩槍這邊,有士兵竟然還在和雨水較勁!

竇逐北輕笑一聲,火繩槍的短板暴露無遺啊!

實際上火繩槍不單單害怕陰雨潮濕的天氣,就連刮風天,一樣是很難射擊的。

在明末,就有一次與韃子大戰的時候,因為大風,而導致火繩槍失效,從而被清兵大敗的……

其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想到了解決辦法。

火槍的發展史,大致可以歸屬為突火槍、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燧發線膛槍。擊發線膛槍,後裝線膛槍,半自動、全自動……

在火繩槍出現之前,一些製作精良的火門槍上,就已經有了可以旋轉的火藥池蓋子,平時蓋上,戰時掀開,可以用來防風、防漏、防潮。

這種設計,在東、西方都出現過,但不是主流,之後這種裝置在火繩槍上才變得最為常見。

但很多時候,技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明末的情況是——槍炮匠人們,早就知道防止火藥被大風刮走的解決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