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之戰! 第六百五十一章 鴛鴦陣!(2 / 2)

不錯,這個陣法,正是冷蕭逸偷師中國明代抗倭大將戚繼光的陣法。(這個陣法是唐順之的原創,卻是被戚繼光發揚光大的。)

這個所謂鴛鴦陣的原理,其實簡單易懂,就跟打群架大致相同,瞄準目標,群起攻之,遠了用啤酒瓶砸,近了用西瓜刀砍,貼身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帶白帶,劍道幾段,全部完蛋!

正是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是也!

這個近身格鬥的陣法,在此後百年之中,依然沒有人能夠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此時,用在此處,正是合宜之極。

鴛鴦陣由十一個人組成,之所以能夠名留軍史,威名遠播,因為它不但有極其可怕的戰鬥威力,而且幾乎毫無破綻。

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戰鬥隊列,因為它有著無可挑剔的位置組合和武器裝備。這十一人中,有一個是隊長,他站在隊伍的前列中央,其餘十人分成兩列縱隊,站在他背後。

這十人持有的,卻是五種不同的武器,組成了四道互相配合的攻擊線。隊長的身後,是兩名手持盾牌的火槍兵,(戚繼光那時候沒有火槍,用的是標槍,冷蕭逸將之加以改良,威力更甚!)他們用盾牌掩護自己的和後麵的戰友,並首先開槍發動進攻。

掩護盾牌兵的,是站在他們後麵的狼筅兵。所謂狼筅,有點像狼牙棒,是一種特製的兵器,(說是特製,做起來也容易的)形狀十分怪異,以長鐵棍為主幹,上麵紮滿了鐵枝和倒刺,往前一挺,跟鐵絲網一樣,任誰也難以近身。

狼筅兵的後麵,是四名長矛兵,他們的長矛也是經過嫁接的,比一般長矛還要長上幾分,他們是隊伍攻擊的主力,看見敵人,就用長矛前刺。

隊伍的最後,是兩名短刀手,防止對手迂回,從側翼保護長槍手。

這是一個毫無弱點的陣型,十一個人相互配合,互相掩護,構成一個完美殺陣,就算你是扶桑劍聖宮本武藏,估計也沒戲唱。

情況就是這樣,在冷蕭逸改良的鴛鴦陣麵前,二十萬扶桑長槍兵還沒衝上多大會,就被火槍,狼筅和長矛殺死了大半。

這個時候,剩下的數萬人也開始向自己的陣地拚命的跑。雖然他們看不出這套陣法的結構和奧妙之處,但有一個道理他們是很清楚的—再不跑就死定了!

敵人開始轉身逃跑,但還有一部分在頑強抵抗!鴛鴦陣突然發生了變化!開始了第一次變陣!

隊長身後的兩列縱隊各自分開,以五人為單位進行布陣,狼筅兵邁步上前,與盾牌合並,形成第一道防線,兩名長槍手跟隨其後,短刀手殿後,開始獨立分化作戰!它的名字叫做五行陣。

畢竟人少好辦事,還在頑抗的長槍兵麵對五行陣,既不能攻,也不能守,隻要被狼筅掛住,頃刻間就會被長矛刺穿,死戰的士兵,除了身上多幾個窟窿,實在沒有更多的收獲。

於是,所有的長槍兵都選擇了逃跑。

就在這個時候,鴛鴦陣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狼筅兵迅速上前,超越所有同伴,站在隊伍最前麵,兩名長槍手緊跟在他身後,盾牌手和短刀手分別站在長槍手側方,保護他們的側翼。在狼筅兵帶領下,開始發動追擊!

這是鴛鴦陣的第二種變化,它的名字叫做三才陣,主要用於衝鋒進攻或者敵軍敗退時的追擊。

當然,對於潰退的扶桑長槍軍而言,華夏將士的陣型變不變,實在已經不重要了,不管啥陣,都是來取他們小命的,隻有跑路才是最佳選擇。

這一次接觸戰,華夏和扶桑兩邊都看得清清楚楚,扶桑現在大部分都是步軍,但是和華夏的這支步軍想比,任何一支部隊上前,都是挨打被殺的命運,即便是騎兵上前,也未必討得到什麼好處。

一時間,扶桑方麵甚至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華夏士兵就在自己眼前追殺自己的友軍

如果不是冷蕭逸鳴金及時,這十萬華夏軍士甚至打算不顧一切的殺進扶桑百萬大軍的腹地去!

軍令如山!

金鑼響起,雖然正殺的上癮的十萬華夏步兵十分的不甘,還是老老實實的退了回來。

就在最後一列士兵進入南京城門的一瞬間,對麵扶桑的大炮已經被推到了陣前,開始向南京城頭發動炮轟

可想而知,當時華夏軍若不撤退,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這個後果是可以預見的,敵人無法抵禦這種戰法除了想到用火炮之外,再無他法

隻是火炮沉重,從後軍移到前軍,所需費時,冷蕭逸就好像能掐會算一般,剛剛在對方的火炮就位前收兵,光是這一份本領,就已經不是常人能及的了

(請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