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最後一首演唱,開場和結束的兩首歌曲早在專輯發布之前,視頻已經提前上傳到了網絡,也收到了不少的好評,所以聽眾的熟悉度相對更高,放在前後演唱更合適。
《我們的故事》、《無畏》以及《鋼琴上的眼淚》更偏向抒情的歌曲放在中間演唱,《我們的故事》和《鋼琴上的眼淚》是蘇沫是自己一人創作完成的,這兩首歌都記錄不少心碎的瞬間,其中有一段是映射出了被程經論傷害的情景,描繪出了原本美好愛情無疾而終難過。
《無畏》便展現了蘇沫對待身邊惡意更是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態度。這五首創作的歌曲都適合現場演唱,即便是抒情傷感的兩首歌曲,都不算是沉重的傷春悲秋,同樣也是以樂觀的歌詞表達出來的。
蘇沫清楚自己歌曲最大的特點是自己創作,加上伴奏結合自身的經曆創作出的歌曲感情更濃鬱,更能引起聽眾整個群體的共鳴。
蘇沫本身的嗓音低音部分能夠唱得飽滿深沉,聲音清亮,能更好地傳遞情感,而且蘇沫還有一個特點,她的聲音會比樂器更有穿透力,不會被樂器掩蓋,同時也能唱出長音,不會走調。
但是,她也清楚她自身的弱勢,編曲專業的她在聲樂上沒有經過太多係統性的學習,所以在創作過程很少有真聲的高音部分,蘇沫唱歌的耐力不夠,沒有超過一個八度的跨度,連續唱過幾首歌之後嗓音也會有些疲軟。
蘇沫在專輯的創作中盡量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當然,這張同名專輯裏她也很好地發揮和展示了自己的優勢,融入了古典音樂的因素,在旋律和編曲和製作上花費了很多心思,並且在現場表演選擇表演五首歌曲,五首歌曲能夠拿出她最好的狀態。
樂隊的成員既有主修古典的弦樂,也有精通流行的電子樂器的人,在無數次的練習和磨合下,蘇沫也聽取了成員的建議,最終在歌曲的展現上達成了一致。
“每一首歌的演繹方式不同,用到的樂器不同,為了舞台效果,你也可以選擇一種樂器彈奏。”尹澤辰背著吉他,對著麵前拿著話筒演唱的蘇沫說道。
蘇沫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搖了搖頭:“可是在千彙現場搬一台鋼琴不太現實。”
蕭依應聲說道:“如果是場外露天表演可以考慮電子鋼琴代替,和聲不夠我和尹澤辰也可以加入和聲。”
由於成員有限,在演出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兼顧多種職責,這也更加考驗每個人之間的默契程度,等演出流程細節全都定下來之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沒日沒夜地練習。
距離發行新專輯發布的日子所剩無幾,每個人都投入在這一件事情上,時間過得飛快,蘇沫和樂隊泡在排練室已經整整一周,最後模擬場地進行站位安排,以及蘇沫演唱的走位都爛熟於心。
無數次的魔鬼排練才讓蘇沫感到心安,她才有這個底氣在周末好好休息。
等坐上了車,是鬱司辰的禦用司機李叔來接的蘇沫,收到了莫曉東發來的信息通知:專輯發行後的一個月行程已經安排好了,八個城市的二十場演出。
準備第一場演出蘇沫都已經快透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