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劍浦的孫宇絲毫不知道朝堂裏發生的事情,今天是刺史府落成的日子,孫宇到劍州小半年了,總算能夠正兒八經在刺史府辦公了。刺史府一進正門是個前院,兩側是各屬官小吏的辦事所在,正堂是孫宇辦公的地方。後麵還有一個院子,乃是孫宇及家眷居住的地方。
“先生,各縣官員空缺嚴重,咱們也該廣納賢才了。”富沙、尤溪、順昌三縣,起碼還有個臨時任命的縣令,沙縣目前就靠自己留下的士兵在維持秩序,縣衙空空如也,總不是個辦法。
“是該招募一些,但是也不能太多了。這官員都得吃俸祿,多了自然開銷大,而且極易互相推諉扯皮。不若每縣再設一主簿、一推官、一學正足矣。餘下小吏衙役等,給予一些名額,各地自行招募即可。”徐易對南唐的官製是相當不滿,官員之間糾纏不清,互相推脫是常有的事情。
“也行,不過這學正不能直接任命,得在我門下學習一番,通過我的考校才能赴任。另外,我欲再設一州學,教授各項技能。普通人學再多經義,意義不大,不若學點安身立命之技。”孫宇自然要對教育進行改革,削減經義的比重,增加數學跟自然科學,在這個世界播下科學的種子。等到自然科學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老百姓的生活必然大為改善。
“大人想要與天下儒生為敵?”徐易一聽,頓時倒吸一口涼氣,自家刺史大人瘋了不成。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這儒家就占據了天下正統之位,所有的讀書人都自稱聖人子弟。若是想改變這個,恐怕得被天下讀書人所惡。
“先生,你想啊,這天下讀書人有多少?有多少能夠金榜題名?與其一輩子窮經皓首,無所作為,不如學點技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自己、為家人改善生活,不好嗎?本官非是說經義不重要,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學習經義,先生以為然否?”自己這位司馬,可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生,自己首先得說服他才是。
“十人讀書,中秀才者一二,十個秀才也難出一個舉人。至於進士,除了學問外,還得看運氣,有些學問不錯的舉人,終身也難入榜。”徐易搖搖頭,像他這樣的少年進士,少之又少。比如他的老師,學問人品都是頂尖,奈何三次都落榜,隻得回鄉教書,這輩子恐怕也就止步於舉人功名了。
“那不就是了,大多數人於此道並無天賦,但是卻可能擅長別的。比如打鐵、比如修水渠或者築城,就好比那宋公子,人家就適合出海貿易,咱們要做的就是把每個人放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孫宇侃侃而談。
“大人所言有理,那在經義之外,準備教些什麼?”徐易想想,確實是那麼回事,既然不擅長,堅持就變得毫無意義。就好像那三個大匠師,讀書估計不成,但是那手藝確實好啊。若是換自己去打鐵,估計比他們差遠了。
“是這樣的,普通學子增加一門算學和一門自然科學。”既然徐易有些鬆口了,孫宇倒是無所謂了,直接說出來。
“算學也是君子六藝之一,倒是沒太大問題。這自然科學是?”徐易自問讀書頗多,也算見多識廣,可從來沒聽過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就是研究自然中的一些規律,加以利用。聖人有雲:子不語怪力亂神,其實這世間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哪有神鬼之事。”對付這些儒家門生,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實諸子百家中,墨家於此道最為精通,隻是後來沒落了,現在已經鮮有耳聞。
“當真?”徐易從沒思考過這些,難不成這些都有規律不成。
“先生你猜,一大一小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哪個先落地?”孫宇想起後世出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就用它來打破徐易心中的桎梏。
“當然是大鐵球先落地。”徐易毫不猶豫回道,肯定是重的物體先落地,這點常識他還是有的。
“那先生等會看好了。”孫宇吩咐手下親兵,去尋兩個體積差別較大的鐵球來,估計一會徐易得驚掉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