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首都,西山。某座寺院內,一群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場奇特的禪修活動。
不過,這些人沒有像傳統禪修那樣跏趺而坐。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手拉著手,甚至,戴上了一個黑色眼罩,蒙眼前行!
這簡直就像幼兒園小朋友在玩遊戲一般。
沒錯,這種行為到底是禪修,還是遊戲?一直有著爭議。
有的說,這叫盲禪,是現代禪修的一種新形式。
有的說,這不是禪修,就是一種心理遊戲。
有的說,心理遊戲?那就是心理禪了!
還真是,近些年來,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流行禪修。諸如“管理禪”、“運動禪”、“潛能禪”等等新名詞,還有各種禪修營,絡繹不絕地出現。
那麼,究竟何謂禪?
這很難回答,甚至,就算是老禪修,也未必明白。
看看蕭衍的故事就可以知道。當年,對各種修行非常狂熱的梁武帝蕭衍,他都不懂。
蕭衍(464——549年),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創建者,儒釋道兼修。
儒家,不用多說,蕭氏家族的國學水平,在上下五千年裏都是赫赫有名;
道家,道教領袖、茅山宗開山祖師陶弘景,36歲時和蕭衍成為好朋友。蕭衍稱帝後,陶弘景接受蕭衍的命令,為他煉丹長達二十多年。可想而知,蕭衍對道教的迷信,對成仙飛升有多渴望。
佛家,更有意思了。蕭衍在曆史上以佛皇、佛帝聞名。他立佛教為國教,在全國大肆建廟修塔。唐朝詩人杜牧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大半就是蕭衍的成果。蕭衍甚至住在寺廟裏不出來,讓大臣們出錢為他贖身,等等,什麼花樣都玩過了。
恰好,當時達摩大師東渡,從印度過來,在廣州上岸。他聽說了蕭衍的種種事跡,於是,便直奔南京去拜訪。
一段精彩的對話就此展開:
爾時,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何謂道?)
師曰:“廓然無聖”(無佛、無聖、無我)
帝曰:“對朕者誰?”(如果你不是聖者,那你是誰?)
師曰:“不識。”(世間萬象,包括自己的身體和名聲,盡皆虛妄,所以說不識。)
又問:“朕自登九五以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
師曰:“無功德。”
帝曰:“何以無功德?”
師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學佛是為解脫自在,你做的那些事,還在善惡的範疇。善行必有善報,就像身體必然有影子一樣。那麼,你做那些善事,結果是什麼呢?就是讓你死後能夠升天,或者轉世為人,不入三惡道。但這隻是有漏之果,不是無漏果。因為即便升天,時間一到,依然還要再入輪回,所以說你的所作所為不算獲得真的功德。)
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領悟大道無為,不要在世間事上執著。)
武帝不了達摩所言,變容不言。達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機不契,則潛過江北,入於魏邦。(蕭衍不能理解大師所說,臉都變了,不作聲了。大師一看,機緣未到,於是一葦渡江,去了北方。)
可見,即便是蕭衍這樣的老修行、高級知識分子,也未必就知道什麼是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