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曬鹽之法(1 / 2)

正說著,眾人走到鹽田邊上了。鄭東便問那顧老丈,

“敢問老丈,這鹽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

“回公子,這些鹽田都是村裏各家各戶的!”

“哦?”鄭東接著問道,“那官府不會來限製你們嗎?”

“不會,這些鹽田都是用灘塗平整出來的,不算作耕田,自然不用收稅。”

“那你們每天都在鹽田上勞作,誰來種田呢?田租又如何繳納呢?”

“江南素來繁華,人口多,耕地少,算是狹鄉,像我們這種人都不授田土,自然沒有田租,而且因為曬鹽這項夥計,連勞役也不用參加,隻需要繳納足額的戶調就行了。”

唐朝前中期,即安史之亂以前,唐代的人民,生活相當安定而富庶。

最重要的是租役的負擔很輕,正是因為唐初所實行是的“租庸調”製。

這種製度,就是為了減輕負擔,給人民以方便。

當時除了“租庸調”之外,地方上也沒有什麼苛捐雜稅,官府又不征收鹽稅、茶稅,也不禁酒。

隻要國家太平,沒有戰事,一般人民的生活是安定而富裕的。

所以史稱貞觀之治是:“外戶不閉,行旅不賁糧。”這種安居樂業的生活,一直到開元、天寶之際,達到一個最高點。

顧老丈說這些人都是沒有田的工商業者,一來是工商業者本就隻能得到農民一半的田土,再來顧老丈也說了,江南地區人多地少,工商業者就沒有機會被授予耕地了。

鄭東又問起了這鹽田曬鹽的工藝流程,從顧老丈口中得知,這種傳統的曬鹽方法,就是一個字,曬!

先把海水引入鹽田中,經過海灘上不停的風吹日曬。

等到水分蒸發的差不多的時候,再將曬過頭遍的海水引入砌好的池子中,再繼續曬。

漸漸地池壁上就會出現白色的顆粒,那就是鹽了。

“就這麼簡單?”鄭東有些不敢相信。

“對啊!就這麼簡單!”顧老丈則是胸有成竹。

“那你們是如何判斷,這海水什麼時候能引入這邊的池子呢?”鄭東指著一邊的結晶池。

“這…”顧老丈尷尬的笑笑,“這就是俺們這些人密不外傳的手段了。”

鄭東記得,後世也有用海水曬鹽的,但再判斷溶液是否達到能夠引入結晶池的濃度這一步,用的是專業的濃度計。

但在這唐朝哪有什麼濃度計啊!看來顧老丈這些人還真是有點東西的。

不過,就從這曬鹽的流程來看,鄭東已經發現了漏洞,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了。

但他又接著問道,

“顧老丈,不知道這一塊鹽田一個月能曬出來多少鹽啊?”

“這不好說,得看老天爺的意思!”顧老丈停下腳步,指著鹽田說道,“這鹽田靠的都是太陽,要是碰上陰天,碰上下雨,那就曬得慢了,隻能用草苫子把這些快要出鹽的池子蓋起來,其他的,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顧老丈指了一圈,“這太陽越狠,就曬得越快,如果碰上連續的好天,這一畝鹽田一個月也能收個兩石鹽。”

鄭東在心裏打著計算器,一石等於九十二斤半,換成現代公製就是將近六十公斤,一畝田一個月就能收二百四十斤鹽,雖然這是天氣好時的收成,但總體來看還是不錯的。鄭東要開始問重點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