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大明蕭關(2 / 2)

當然,這都是後來的事。

隻是現在的朱尚煜說出這句話,幾乎被所有人反對,其中也包括鄧遷這位秦王府的最高軍事將軍。

“三大王,固原城已經失去了意義。”

鄧遷開口說道。

鄧遷沒有亂說,如今的蕭關被朱尚炳下令重新打造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關隘,故而,如今的蕭關不僅加寬加大加固,蕭關之下建起的城鎮已經徹底取代了固原城的地位。

畢竟在朱尚炳這位秦王的眼裏,蕭關的重要性無需多言。

自戰國、秦漢以來,蕭關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而蕭關又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它與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蕭關融入進長城以及在境內沿長城修築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而且,朱尚炳重建蕭關還有一個意義,那便是他想保住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千年名言。

“即便沒有軍事意義,也有政事意義。”

朱尚煜不高興了,他很想對鄧遷說,你不懂,但是他克製了。

當然,這也是他自己也承認鄧遷的話是對的。

不然,朱尚煜的話會很難聽,畢竟秦王府的幾個大王都不是好相與的。

“好了,咱們下去吧!”

朱尚烈知道老三心中不服,但,事實的確如此。

一行人下了蕭關,這裏可以用不分晝夜車水馬龍來形容。

原本,蕭關就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於隴右百姓的安居樂業、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繁榮商貿、方便交通皆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極為重要的文化帶,那麼,蕭關就是這一文化帶上璀璨的一環。

畢竟,它是百姓用智慧、信念、血肉築成的,而且,它也始終服務於百姓,服務於王朝的根本利益,保護先進,保護和平,反對侵略,反對戰爭。

它不止一次防止或緩解了曆史上可能出現的倒退行為。

它的曆史光輝,是永遠不會泯滅的,唐宋以來,世人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各種蕭關就有十幾個。

“鄧將軍可知,每日進出蕭關的商隊幾何?”

大明重視農業,壓製商業。

可是在蕭關這裏,這條由太祖皇帝朱元璋製定的國策形同虛設。

當然,這也是西北甚至整個大明公開的秘密。

畢竟,自朱元璋次子主政西北後,因西北除了八百裏關中沃土,糧食的平均產量卻是不足。

故而,為了能緊跟朱元璋富國強兵的政治方針,也為了解決西北百姓生活艱難問題,第一代秦王朱樉,便在王妃趙敏的牽線下,做起了對外貿易的生意。

可是,貿易開啟後,並沒有被朝廷,被朱元璋限製,這就讓嚐到甜頭的西北越來越大,肆無忌憚。

當然,在西北做生意的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自覺稱其為走私。

畢竟,朱元璋這位布衣天子的顏麵還是要的。

或許,除了秦王府一脈,沒人能夠真正理解,朱元璋雖然禁海,但卻不是禁商。

故而,秦王府在短短數年後,便成為了大明第一富裕的封王。

時至今日,西北,秦王府已經成為大明唯一一個對外貿易口岸,而蕭關更是占據了大明進出口總量的一半。

故此,蕭關才有如今大明第一個不夜城之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