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最高時速是350公裏每小時,相比下老張最高時速是570公裏每小時,這點老張秒殺F1。
百公裏加速方麵F1是2.5秒,可以秒殺一眾超跑,但是相比於老張的1.8秒還是差點意思。
但是0到400米加速老張就不如F1了,雖然老張時速比F1高很多,但是想要加速到極速的570公裏每小時是需要很長的跑道,400米是不夠的。
而F1的特點是時速100到時速200的加速用時非常短,所以中距離下F1完勝。
還有就是製動時間和製動距離,F1能夠在1.9秒內從時速200公裏減速到0,距離隻有55.5米,這一點隨便科技官方沒有數據,經過測試後老張還是略遜色F1的。
在轉彎速度上,由於F1用的是無花紋的熱熔胎,抓地力和摩擦力都非常強,所以過彎速度是它的強項。
不過在這點上由於老張的輪胎性能也非常強,所以老張的過彎速度跟F1可以打個不相上下。
綜合性能下如果在賽道上跑老張還是跑不過F1的。
更離譜的是還有土豪還拿老張來跟戰鬥機比的,結果就是起步老張很快,在地麵的時候老張略快,但是戰鬥機一旦輪胎離地老張就不是對手了。
雖然隻是為了博覽眼球,但不得不說還是外國人比較會玩。
今天張偉在公司樓頂非常無聊,正在刷著短視頻時,無意間看到了關於FE電動方程式的視頻,突然他又有了一個想法。
不得不說張偉很多奇怪的想法都是在他無聊刷視頻時產生的。
張偉:“小愛你說我們組一支車隊參加FE電動方程式怎麼樣?”
小愛:“挺好的,這樣能宣傳我們的電動車,增加我們的品牌深度,實際上我們國內早就已經有商家這麼做了,比如蔚來汽車。”
張偉:“這FE賽季中途是不能加入的吧?”
小愛:“是的,不過距離下一個賽季還有2個月,我們可以組一支新車隊加入下一季比賽。”
張偉:“2個月時間我們能造出來嗎?”
小愛:“製造的話完全沒有問題,主要就是注冊車隊,組織車隊後勤管理等人員,尋找賽車手和車隊教練比較耽誤時間,不過2個月完全夠了。”
張偉:“行,安排下去組織一支FE車隊,參加下一屆FE方程式錦標賽,對了你給我講一下FE的規則吧。”
小愛:“好的,說到FE,早期電池能量密度太小,是不足以完成一場比賽的,而且充電速度也沒有那麼快,也不可能中途進站充電。”
張偉:“那怎麼辦,換電池?”
小愛:“差不多,很接近正確答案了,就是換一輛車,繼續比賽。”
張偉:“,,,,,你逗我呢。”
小愛:“嘿嘿,不過換車的時候有一個奇葩的規則就是不能小於1分鍾。”
張偉:“比賽不就是爭分奪秒的嘛,為什麼換車速度快還是犯規。”
小愛:“除此之外還限製最高功率200kw,但是有一個攻擊模式,一般過彎都是靠內測,在個別區域彎道外側就會有一個專門的區域,車子開上去後會獲得一個叫做攻擊模式的buff。”
張偉:“啥是攻擊模式?”
小愛:“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讓車子最高功率提升到230kw,一段時間內獲得更強的動力,持續時間因賽道而定,而且還是強製性的每場比賽每輛車必須使用2次。”
張偉:“這麼離譜,還有沒有更離譜的規則?”
小愛:“當然有,除了經過一段特定區域有一次增加功率的機會以外還有一種增加功率的方法,就是觀眾投票,投票最多的前5位賽車可以獲得一個增加50kw的機會,持續5秒,這裏我簡稱位FB模式。”
張偉:“這不就影響了公平性嗎,如果某個車手粉絲很多那不是有很大概率獲得這個FB模式。”
小愛:“所以這個也是讓人最爭議的一個規則,也是大多數車迷不喜歡FE的原因之一。”
“FE對車子的限製除了最高功率以外,變速箱齒比,總電量也是有限製的,目的是考驗車企對電機技術,電量回收技術,和車手的電量管理能力的考驗。”
“在最高功率和變速箱齒比都限製的情況下,想要讓車子更快,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電機的轉速,但是轉速一高耗電量就會增加,續航就會有問題,這就要牽扯到FE的正賽規則了。”
“FE的正賽規則比較特殊,是采用45+1的模式,意思就是從比賽開始需要跑45分鍾,45分鍾過後再加一圈,以最後一圈的時間為最終成績。”
“FE算得上是電動車裏最高規格的比賽,能夠在賽場上用到的部件都是各車企頂尖的了,大家都是最頂尖的情況下其實差異是很小的。”
“無論是電機的能耗比,還是電能回收效率,電池的重量基本都差不多,所以這個45分鍾都是經過計算的。”
“45分鍾過後賽車的基本電量都不足百分之10,而最後一圈是全力衝刺的時候,大部分車甚至還沒到終點就沒電了,甚至有時候第一名的車因為在終點前十幾米沒電,然後被第二名反超的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