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夏,長春。
黑板上寫滿融合了加減乘除的一條長長的算式。教室裏坐滿了十來歲的男生,都正襟危坐,緊張地盯著黑板,口中默念,心算著。一排校方人士和幾個日軍軍官站在最後排,麵色嚴肅。教室裏寂靜無聲,氣氛緊張。
“49752”……一個童聲響起。明遠謔地站起身,向著黑板大聲喊出答案。其他孩子們都一下子停下了計算,驚愕地看了他一眼,又齊刷刷地回過頭,詢問地看向校長。
明遠背後,校長和一名日軍軍官對視了一眼,什麼都沒說,低頭記錄起什麼。
其他孩子們見狀,又都齊刷刷繼續開始絞盡腦汁地心算。畢竟,校長沒說明遠的答案就是正確的,那就還有機會。
明遠則麵無表情,安靜地坐下了。其實,他根本沒有懷疑過自己的答案。
一小時後,操場上,有幾條排列整齊的隊列,幾十個男生同時在快速做俯臥撐,但現場卻異常安靜。
明遠也默默地做著,速率卻明顯比其他孩子快。他的眼神平靜而堅毅,低視著地麵,你看不出他在想什麼,隻有他自己知道,他要贏!
稍遠處,校長和軍官看了眼明遠,又低頭記錄起來。
放學了。校門口照例圍著那群家裏非富即貴的學生,明遠走近校門,看到他們時,稍稍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目不斜視地從他們身邊走過。這一次和往常不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再沒有冷嘲熱諷,而是默默地看著明遠昂頭從自己麵前走過。
明遠感受到了他們態度的變化。
這是一所日本人開設的學校。日俄戰爭日軍大獲全勝之後,日本人就獲得了在我國東北的特權地位,特別是在像長春這樣的中東鐵路樞紐城市,日本駐軍作為幕後實際支持者,設立了多所學校。這樣的學校雖然需要教授日語等課程,但因為在教學條件上遠超中國學校,因此讓長春很多富裕家庭趨之若鶩。或許,那些父母們覺得把孩子送進了這裏,就離世界先進文明和教育理念更近了一些吧,這和後世父母們的想法並無不同。所以,這樣的學校裏除了日本學生,還有不少中國學生。
但明遠一直不明白父親為什麼會偏要把自己也送進這所學校,畢竟他們的家庭根本和這樣的學校屬於兩個世界。父親隻是一個每天給報館寫寫文章的小文人,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撐這所學校的學費,但他硬是把明遠送了進來。可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明遠作為一個寒酸的異類,在學校裏也飽受白眼。
其實,讓明遠第一次對父親產生出一種複雜的情感,還不是進了這所學校的事,而是更早。
那天,懵懵懂懂的他從鄰居大人們口中得知,父親從一間意外著火的居酒屋裏拚死救出了一個日本人,甚至還因為這件事上了日本報紙。幼年的明遠當時以為自己的爸爸是個英雄了,但哪知,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在竊竊私語中表示著對父親的不齒。
再後來他才知道,父親救的人是滿鐵一個臭名昭著的官員,這個官員一直推動著滿鐵對中國東北的掠奪。更重要的是,當日居酒屋的大火中,這個日本人醉得人事不省,路過的父親卻第一個把他扛了出來,而另兩個中國人,則因未能及時獲救而被活活燒死。
父親因為這件事得以進入一家日本人控製的報館謀生,他馬上搖身一變,開始寫些鼓吹中日親善和依靠日本對抗蘇俄的文章了,似乎和自己以前長於豔情的文筆從此一刀兩斷。
父親慢慢成了小有名氣的親日文人,家裏眼看著也開始能吃飽飯了,甚至,明遠能進入這所學校,也是因為父親和日本人的關係。
當然,明遠絕不會天真地以為那些日本人把父親視為朋友,他有一次曾親眼見到喝醉了的日本上司扇了父親一記耳光,而父親卻繼續賠著笑臉,甚至隨後還要幫那個日本人處理嘔吐物……
這一幕,讓父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幾近崩塌。
當然,也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明遠的天賦和他對學習的心無旁騖,讓他具有了唯一一項對抗冷遇和白眼的武器——成績。再加上從小就要幫父母幹體力活幫補家用,明遠的身體素質遠非那些養尊處優的同學們可比,這讓那些看不起他的家夥最多也就是敢動動嘴皮子嘲諷嘲諷他寒酸的午飯和廉價的文具,卻不敢真的惹惱了他。
不過今天,事情又有了變化,那幫孩子連動動嘴都不敢了。因為今天對全校中國籍學生的選拔堪稱這所學校曆年來陣仗最大的一次盛事,連日本駐軍的軍官都來了,而且聽說全長春的日本學校都同步舉行了選拔,至於優勝者,傳說將獲得日本政府的高額獎學金。這些消息讓這些從小就接受著家庭給予的現實主義教育的孩子們,敏感地意識到,今天的選拔賽第一名,也就是明遠,以後或許會不再是那個小職員的兒子了,這個推測讓他們明智地改變了對明遠的態度。
但對於明遠來說,這次的獲勝隻有一個意義:如果能獲得獎學金,父親就不用再那麼日日卑躬屈膝、點頭哈腰,隻為辛苦養家了。媽媽、弟弟妹妹也不用因為他要上學,而節衣縮食了。一想到這裏,明遠跑回家的步子,都興奮得輕快了不少。
簡陋的家門被一把推開,明遠一臉興奮地闖了進來:“爸、媽……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