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認為當今天子事先將常何安插在玄武門,其實是早有預謀,而非事態危急,在兩年後被迫發動反擊?”她聲音略顯低沉,就像壓著一塊石頭。
“不。”不料她艱難得出來的結論,卻被羅太歲很幹脆的否定了,“那時候的秦王的確是被迫的。”
李麗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邏輯頓時崩塌了,甚至微微有些被戲耍的感覺。
隻聽得羅太歲說道:“天子用兵之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這並非羅太歲一家之言,而是諸多學者根據李世民曆次戰役分析總結下來。
李麗質蹙眉點了點頭,這些之前有聽羅太歲提到過。
她父皇總是能迫使對手在他製定的時間和地點與之決戰,對戰機的創造和掌控都十分精準到位。
可是,這和現在談論的事情有什麼關係?
“問題就在於,雖然成功登上皇位,但選擇兵變這種方式對於當今天子來說卻不是最有利的。”
羅太歲用手指在腳邊的地麵上畫了一條拋物線,然後指著拋物線的頂端道:“簡單來說,玄武門兵變是他在自身實力有所回落,再拖下去隻會愈加惡化之際,不得已作出的反擊。
這和過去的曆次戰役不同,看似全程占據主動,實則被動而為之。
你不妨對比一下當初洛陽虎牢,一戰擒雙王,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說到這裏羅太歲看了李麗質一眼,見她若有所思,又接著說道:“相信天子當初的打算是,自己先做到無懈可擊,而後逼太子犯錯,讓父皇廢黜太子傳位與他。
但楊文幹謀反一事過後,這個幻想破滅了。”
可以說楊文幹事件李世民幾乎是將廢黜太子的理由遞到了唐皇李淵麵前,而李淵卻責怪建成、世民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及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一並流放到了巂州。
明明太子私運甲胄,勾結外臣,而李世民平叛有功,最後卻各打五十大板,李淵立嫡立長之決心不可謂不堅決。
“對於天子來說,從這一刻起局勢脫離掌控,猶如脫韁的野馬朝著另外一個方向一路狂奔下去。”羅太歲聳了聳肩,“而他縱然知道前麵是萬丈深淵,也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萬丈深淵?什麼萬丈深淵?”李麗質心情有些沉重的問道。
隻聽得羅太歲一字一頓的說道:“君父大義!”
李麗質心中震動。
她終於明白羅太歲為何說她父皇是被迫的了。
如果皇祖父鐵了心不改立太子,那她父皇想要登上皇位僅剩逼宮一途。
君父大義……也即是皇祖父李淵,就是那個繞不過去的坎!
“若是……”李麗質陪著羅太歲抱膝危坐,隻不同的是她將下巴輕輕放在了膝上,“若是天子當時放棄爭儲的念頭,安於做一個親王,又會如何?”
羅太歲嘿然一笑,仰頭望天道:“太上皇還在的話,最好的結果是當一個閑散王爺,安享富貴。
若有一天太上皇不在了,那最好的結果……不過留個全屍而已。”
李麗質聞言眼簾低垂,沉默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