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華畢成回到了浦西的100師師部,李豔濤將用了1天時間統計出來的部隊損失報告遞給華畢成看。100師基本沒有和鬼子打什麼大的消耗戰,華畢成的正確決斷和全師上下戰前充分的準備工作讓100師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自開戰至今,100師一共傷亡了近2000多人馬,大多數官兵都是在日軍的炮擊和轟炸中負得傷,醫務官報告說傷情的分布還算理想,重傷的人不太多,100師的戰鬥力維持在開戰前九成左右的狀態。
師屬炮兵由於受到日軍的重點照顧,裝備損失比較大,從西安帶來的十門150毫米口徑榴彈炮,有六門都被炸毀,至於炮彈現在是一發也沒有了,鬼子算是割了華畢成身上好大的一塊肉。
如今吳淞、瀏河一帶,日艦雲集,數量已經有50多艘,包括驅逐艦25艘、重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2艘,還有大小炮艦若幹,遠處的海麵上,還有大批的日軍軍艦陸續增援。
淞滬一帶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已經完全被日軍掌握,日軍主力軍艦有30艘,每艘軍艦上至少有大口徑火炮12門以上,30艘軍艦就是300多門重炮,其中日本海軍在上海第三艦隊的旗艦出雲號巡洋艦有四門口徑203毫米的主炮。在火力上,對中國軍隊占據壓倒性優勢。
100師的炮兵打上幾炮就要受到日本艦炮的報複射擊。即使在這樣劣勢的情況下,郭建的炮兵團運用打一炮換一個地方的戰術,還是給了100師極大的支持,華畢成知道,炮兵團打得苦,跑得更苦。
這就是失去製海權的後果。甲午一戰,中日兩國的海軍真是天上地下。
華畢成心想,不能再讓吳淞口外麵的日本艦隊這麼逍遙下去,得給他們一個教訓。華畢成交代了一些休整中要注意的事項和需要優先補充的物資之後,領著匕首特戰隊大隊長陳東出了師部,偌大的攤子就這樣再一次丟給了朱晉一、趙建新和李豔濤三位旅長。
華畢成找到了張治中談了半天,終於取得了這位上司的同意。不過在海軍參戰的問題上張治中也插不上手,教訓日本海軍,就少不了要自己的海軍幫忙。
海軍現在都在江陰呢。於是張治中讓副官接通了江陰要塞的電話,然後給華畢成牽了個線。沒想到電話那頭的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一口答應了配合100師作戰,並且表示立刻向海軍部長的陳紹寬請戰。
長江口的江陰就是中國海軍的天然基地。江陰地處上海和南京之間,地勢險要,是扼守常熟、蘇州、福山一線的要衝,它是長江的門戶。為了打破日軍溯江而上攻擊南京的戰略企圖,南京政府用12艘艦艇和23隻商船以及裝滿3000多方石料的185艘民船,構築了一道江陰封鎖線。
要塞還裝備了8門剛從德國進口的88豪米高平兩用的半自動火炮,這種被稱為“甲炮”的新式火炮,射麵高為6000米,射程遠達9000米,平射的最大射程達到14500米,由德國的技術人員專門負責安裝和指導訓練,是防禦的利器。要塞的炮火、江陰的海軍還有岸上的工事,組成了長江上的鋼鐵屏障。
日軍為了突破江陰防線,掃清向長江中上遊攻擊的障礙,也為了報複江陰江防司令部的魚雷快艇對日軍指揮旗艦“出雲”號的攻擊,8月16日,派出大隊轟炸機對江陰江防實施了猛烈的轟炸。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率領的“平海”、“寧海”、“應瑞”和“逸仙”號第2艦隊作為接應,艦上的高炮嚴正以待。要塞和海軍密集的交叉火力網迫使日機不敢接近,日軍的第一次空襲無功而返。
不過這可能隻是日軍一次火力偵察。要塞裏麵的守軍和海軍官兵們知道,日本人已經盯上了江陰要塞,在不久之後,這裏一定會有一場血戰。此時在江陰的中國海軍主力軍艦尚在,不過自從甲午海戰以來,中國的海麵一直是外國軍艦的天下。
中國的海軍的虛弱與中國遼闊的海洋和漫長的海岸線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到1927年,南京政府的中央海軍隻有50艘艦艇,總排水量34261噸。此後10年,雖然組建擴編,辦學操練,但展緩慢,至淞滬抗戰前,中央海軍共有艦艇57艘,數量上雖然隻增加了7艘,但排水量卻增加了萬噸,達到42980噸。
海軍裏麵噸位最大的是從日本進口的“寧海”號和“平海”號,安靜地停泊在長江的臂彎裏。“寧海”號這艘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巡洋艦艦身長100多米,排水量達2,600噸,馬力10000匹,裝配3座主炮炮塔,6門76毫米高射炮和10門機關炮,還有4個魚雷射管,可以起落2架水上偵察機。淞滬之戰前夕的1937年4月,中國增添了“平海”號,中國人希望這些先進的軍艦可以守護自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