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聽三哥問道:“哦?是哪一句?”
“是一個書生在詩友會上所作的一句詩詞,此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敢問世子,這一句淺顯的詩句您不會讀不懂吧?”
隻見三哥舉杯將酒飲進後,平靜的說道:“自然每一個人有房住,吃飽飯,穿暖衣是每一個上位者的目標,如今自然不能做到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但是你可曾聽過李老的一句詩,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李老看過實驗梯田的場景後,刻在山上的一首詩中的一句。看你的樣子也是飽讀詩書之人,相信你應該知道李老吧?”
“李老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代表,他所說的話是天下學子的代表,但是請世子抬眼看看,一個黃河水患,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流離失所?”
三哥聽後,嘴角微微上挑,說道:“這就是你沒有道理了,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你可知其真正的含義?”
隻見府尹公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微帶些驕傲的說道:“不就是天之道應與人之道統一,人順應自然的意思嗎?隻是小人不懂世子此時提到天人合一所謂何意?”
其實,對於十歲的孩子,將民情放在胸中,能夠做到憂國憂民已實屬難得,看來開封府尹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很好,隻是天人合一這一說法對於一個孩子還是有些過於深奧了,看來三哥是對這個孩子另眼相待了,否則不會提出這般的問題了。抬起頭,看向府尹,雖然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但眼眸之中還是有著驕傲的,可是聽到自己的孩子對於天人合一的回答,還是微微的搖了搖頭,看來此人真的是不簡單。
這時就聽三哥朗聲說道:“古書之中曾言:自古以來,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愛人,愛民即所以尊天。所謂天人合一,實包含了天定勝人與人定勝天兩個觀念。古語曾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說的其實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順應天道是應當,然而人卻不能一味的服從於所謂的命運,其實說來命就是我們的手掌,伸出手握緊拳頭看去,實際命一直由我們自己掌握,這便是天定勝人,人定勝天了。易經中有一個理論為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之道在於成萬物。其中的含義就是人不止要順應自然,更應該在不破壞自然的條件下改造環境來給人類提供更優渥的環境。我剛剛問你天人合一的意思就在這裏,梯田就是集結了我朝人才的智慧改造出來的環境,如今糧食產量因為梯田增加了五成,因此李老見此才有感而發。而你剛剛提到的因為天災而造成百姓流離失所,這是我們無法更改的事情,作為上位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出了事情後,及時的做出措施,將傷亡和死亡率降到最低。你聽到的那句詩可能是最近詩人看到此情此景有感而發,自然此時我說國泰民安也算是誇大其詞了,你反駁的有道理。這樣想來,災情如此嚴重,還是我們做的不到位,若水患沒有發生之前我們能夠預測或許會更好些。
三哥說此段話時,已經站了起來,每一步都十分平穩,侃侃而談。看來三哥在回答之前就已經成竹在胸了。然而說到若能夠預測災害這句話後,三哥就陷入了沉默,雙眸之中承載著思索與迷惑。我早就知道三哥胸懷天下,竟是不知三哥已經想到了這一步。
幽幽的月關灑在三哥的身上,竟然讓人有一種他即將要羽化而成仙的感覺,忽然間我內心充滿了不安,此時想要做得就是走上前去緊緊地拽住他的一角,這樣我不安的心才能夠好些。此時,哪裏還有時間去看別人聽了此話的感想,滿眼之中裝的全部都是那個對月感歎的挺拔身姿,為著他的煩惱而煩惱,亦為著他的孤單而心疼。
這時忽然聽得咚的一聲,尋聲望去,原來是府尹公子不知何時已跪在了三哥的麵前,隻聽他恭敬地說道:“是子徹魯莽了,您的天人合一的理論子徹聽後受益匪淺,子徹隻看到了不好的一麵,卻沒有看到社會進步的一麵,是子徹思想偏激了,世子再上,請受子徹一拜。”
音落,咚咚咚,三個響頭。
這時府隻見師爺舉起酒杯說道:“今日世子的話真是讓人醍醐灌頂,暢快人心,來我們為世子幹一杯。”
眾人於是默契的舉起酒杯再次推杯換盞,氣氛也再次活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