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漕運和漕幫(1 / 1)

青幫原名漕幫,是以漕運為生的幫會組織,所謂“漕運”,就是指運河運輸。

古代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鐵路,水運成本低又運量大,是當時的主流運輸方式,所以運河也就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

無論是皇糧漕銀,還是民間的貿易通貨,都離不開這條高速公路。

其實說到漕運,中國也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相傳,大禹治水之後就有了漕運,不過也都是民間的,再大一些是地方上的。

真正把漕運上升到國家高度的是春秋時的吳國,吳王夫差為了和齊國開戰而開鑿邗溝。

也就是說如果要為漕幫找個祖師爺的話,應該是這位夫差,但是這家夥名聲不好,特別他玷汙了大眾女神西施,讓人心理十分不爽,幾乎很多人都不知道邗溝是他開的。

再後來,漕運上升到國家高度的就是隋煬帝,其實這個皇帝是曆史上最大冤大頭,本是千古一帝的體質,就因為征遼而家國敗散。

之所以說這家夥是千古一帝的體質,是他第一次看中了水運的價值,以洛陽為中心,修了兩條運河,向東南一條直至揚州,向東北一條直至北京,這個“之”字形的運河,也就是隋唐大運河。

後來能有盛唐富宋,正是因為這條運河,可笑的是很多文人雅士,正是在他開鑿的運河上罵他,編他的段子,導致自唐以來,上至廟堂,下至江湖,都知道了他是個壞蛋皇帝。

隋唐運河在北宋南遷之後,金國占領的中原沒有用心經營,也就破敗了,現在也隻是有幾段遺址而已,還有一些考古發現什麼的。

再後來的漕運就是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之後,重用郭守敬重修運河,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

把原來的隋唐大運河給捏直了,使其不再流經洛陽,而是從臨清到淮安直接南北貫通,這樣減少了行程,縮短了距離,而這就是京杭大運河。

雖然這個運河沒有讓元朝變成盛世,但是之後明清兩朝的強大也多得益於京杭大運河。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對這條京杭大運河極為重視,一度上升到了國河的程度,沿河設衛建倉,以衛兵來運輸皇糧。

後來的青幫說有一百二十八幫半,什麼江淮九幫、鬆江九幫等等,也就是因為這種衛所製的漕運製度。

明亡清興之後,對這條京大杭運河仍然極為重視,而且其在管理上仍然是延襲明製,幾乎沒有改變。

但是雍正上位之後,對很多製度進行了改革,他除了在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等進行製度上改革之外,也對漕運製度進行了改革,就是改官運為民運。

這是因為當時山東、河南等地無地無業的流民較多,這種地方上的不安定因素,讓總督田文鏡極為重視,才向雍正奏折,請求征無業流民為漕運船夫,這樣一來,地方上也安定了,朝庭的財政開支也減少了,深合雍正之意,就同意這個漕運改革。

自雍正以下,一兩百年的時間內,有形無形的讓漕運這幫船夫結成了一個共同體,也就是後來的漕幫。

雖然漕幫在明朝就有,但是因為官方壟斷了運河運輸,這種漕幫隻是地方式的,自雍正之後,則是全國性質的。

正是這群幹著國家該幹的事,又不在國家編製之內的人群,形成了一個脫離國家的龐大組織,而且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後來又失業了。

在太平天國南亂的時候,南方漕運已經不通了,太平天國不可能讓自己境內的糧食被運調給自己的敵人。

雖然後來太平天國之亂平了,但是運河北段因為導黃河水為運河水長期積沙過多,也淤塞住了,如果重新疏導成本太高,而且這個時候西方船已經進入中國,靠著強大的動能及噸位,完全可以在海上運輸,清朝就用海運了。

漕運一停,清幫組織也就吃不上飯了,為了生活不得不被迫轉業,舍棄漕船而去占旱碼頭,而這也就是本書的主題:“青幫上岸”。

當然,這裏所說的青幫上岸並不是上海灘之類的占搶碼頭,而是青幫組建及早期的事情,至於上海灘三大亨,及後來的蔣誌清(介石)等軍政大員加入青幫,就是極遠極遠的事情了,因為他們都是主角的耷拉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