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理性成就快樂:向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的技巧,以及分析問題的工具和方法。學習經濟學是為了學會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

科學都有自己的假設,在這個假設之下,推演出一係列的結論,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所以也有自己的假設,經濟學的假設不止一個,但是最根本的隻有一個,這就是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當然這個人不但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廠商,都是在給定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因為資源稀缺,所以人是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的,比如收入的限製、時間的限製、價格的限製等。人們隻能在這個約束下追求利益極大化。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如果否認這個假設,就等於取消了經濟學本身。

亞當·斯密《國富論》中有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的本質是趨利避害的,而趨利避害就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這就是人性。人性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隻有這樣才是人。過去的人,現在的人,將來的人,都是如此。

經濟學就是建立在對這種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設。經濟學正是在這一假設之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最大化問題。對社會是GDP和社會福利最大化,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正是在對這種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

理性無疑是追求和實現一個既定目標的有力手段。

但是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這種假設與人們實際經濟活動相去甚遠。在股市上,經常出現繁榮時股民欣喜若狂跟風買進,而股市暴跌股民又誠惶誠恐地迅速出貨;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犧牲自己的利益,為別人服務,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地震時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孩子的存活,等等,類似這種行為都無法用傳統的理性來解釋。

確實,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並不是能夠涵蓋和解釋所有的人的生活現象,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經濟學的學習,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真理,而隻有一定條件範圍內的真理。而對一任何一門科學來說,假設是研究、認識複雜世界的需要。隻有做出假設,忽略掉一些不相幹的東西,關注要研究的因素本身,才有助於迅速認清事情的本質。如果不做假設,同時考慮所有情況,很難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