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20幾歲要知道,正道取財生意才能長久(1 / 3)

第九章 20幾歲要知道,正道取財生意才能長久

胡雪岩曾經常說:“做人無非是講個信義。”其實,做生意與做人,本質上應該是一致的,一個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應該是一個信義之人。一代“紅頂商人”時時遵循這一原則,20幾歲的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正道取財,以誠信本!

20幾歲,要賺錢先為人

既為商,又為人,這就是商人。在經商的過程中,有很多為人處世之道。它既不同於儒家傳統的溫良儉讓,又不同於道家的仙風道骨,是一種寓守於攻、盈虧計較的做人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信”,“人無信不立”;講究“誠”,以誠待人。西方人也把“誠”、“信”列為資本主義商業精神的重要內容。“誠”、“信”都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之一,“人品即商品”。

在生意場上,誠實可信的人更容易贏得信賴和訂單,謙卑的人更容易讓人親近,胸懷寬廣的人才能招賢納才,善於吃虧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等等。總之,人格力量,決定經商的成敗。

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一個精明的頭腦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在做人處事方麵有過人之處。在商業上的成功,與其說來自精於計算,還不如說是做人的勝利,是誠信待人、廣結善緣的結果。

經商盈利有“道”,有規律可循,然而“德”是“道”的化身——懂得如何做人,具備了做人的品德,令人信服,才能做個大商人、成大事。

商場如戰場,精明、老練、會算計,才能獲利。但是,厚道做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子認為:不負於人,不欺於人,就叫厚道。“厚道”不是“呆頭呆腦”,不是“僵化愚鈍”,而是在明確各種利害關係後,能夠與人為善,做到體諒客戶、信任部下、愛護員工,從而廣開財路。反之,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認為其他人都是傻子,隻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一場空。

商人要以忠厚為本,隻有厚道才能給人以信任感,建立起長久的買賣關係,方能賺到錢。一個成功的商人必定是君子,而不是小人。

實證分享:

在我國商業史上,“五金大王”葉澄衷就是“人品即商品”的典型。

葉澄衷早年在黃浦江上靠搖舢板賣食品和日用雜貨為生。

有一天,一位英國洋行經理雇他的小舢板從小東門擺渡到浦東楊家渡。船靠岸後,洋人因事急心慌,匆忙離去,將一隻公文包遺失在舢板上。葉澄衷發現後打開一看,包內裝有數千美金還有鑽石戒指、手表、支票本等。他沒有據為己有,而是急客人之急,在原處等候洋人以便歸還。直到傍晚,那位洋人到處尋包不見後才懊惱地返回尋找。不過他沒有想到包會在舢板上,更沒有想到有船工在等著還他包。洋人打開皮包,原物絲毫未動,不禁大為感動。一個中國苦力竟有如此品德,對外來之財毫不動心,洋人真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他立即抽出一疊美鈔塞到葉的手中,以示謝意。澄衷堅持不收,交包後就要開船離去。這位洋人見狀,又跳上小船,讓葉送他到外灘。船一靠岸,洋人拉他到自己的公司,誠懇地邀請他一起做五金生意,葉簽答應了。 從此,葉澄衷走上商途,在日後的經營中,品德高尚的他贏得了人們的歡迎,葉澄衷也一步步地走上“五金大王”的地位。

同樣,眾人皆知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認為:經商定要先做人。

胡雪岩,這位晚清富甲天下的“紅頂商人”一生離奇曲折,遊刃於官與商之間,追逐於時與勢之中,品夠了盛衰榮辱之味,嚐盡了生死情義之道。

最初,胡雪岩隻是錢莊的一個學徒。由於家道敗落,母親在無奈之下才將他送到一家名為信和的錢莊當小夥計,從掃地倒便壺開始做起。由於他勤快聰明,熬到滿師,便成了信和的一名夥計,專理跑街收賬。當時不過20歲的胡雪岩實在是有些膽在記妄為,竟然自作主張,挪用錢莊銀子資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齡進京捐官,不僅自己在信和的飯碗丟掉了,且因此一舉,還使自己在同行中“壞”了名聲,再沒有錢莊敢雇用他,終至落魄到靠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王有齡得胡雪岩資助進京捐官,一切順利。回到杭州,很快便得了浙江海運局坐辦的肥缺。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齡知恩圖報,一回到杭州就四下裏尋訪胡雪岩的下落,即使知道自己力量有限也要盡力幫助他。

重逢王有齡,因資助王有齡留下的惡名自然消除。這時,胡雪岩麵臨兩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一是留在王有齡身邊。此時的王有齡需要幫手,也特別希望胡雪岩能夠留在衙門裏幫自己。適當的時候,胡雪岩也可以捐個功名,以他的能力,在官場中肯定會有騰達的時候。另一個選擇是回信和錢莊,信和“大夥”張胖子收到王有齡還回的500兩銀子之後,為了拉回官場有靠山的胡雪岩,準備讓出自己大夥的位子,他找到胡雪岩的家裏,懇請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將胡雪岩離開信和期間的薪水都給他帶了去。這兩條路胡雪岩都沒有走。混跡於官場並非他的興趣所在,如果回信和錢莊,即使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個大夥,因此這兩條路他都不會走。幫王有齡他自然不會推辭,但最終還是要幹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胡雪岩要自己做主,開辦自己的錢莊——事實上,這時的胡雪岩連一兩銀子的本錢都沒有。不過,他料定王月齡會外放州縣,在他看來,現在有幾千兩銀子把錢莊的架子撐起來,到時可以代理官庫銀錢往來,憑他的本事,定能夠由此發跡。

果然,入道之後,他借助官場的勢力,以開錢莊起家,層層托靠,左右逢源,周旋於官府勢力、漕幫首領、洋商買辦之間,開絲行、辦藥店、設典當、販運糧食、買賣軍火,不數年間,便成為馳騁十裏洋場,能在上海這一中國近代金融貿易中心呼風喚雨的富商大賈,並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與外國銀行開展金融業務往來的人。

作為商人,胡雪岩有唯利是圖的一麵,同時,在他經商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岩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後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呆不長,而甘願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鬥法,救蠶農於危境……

細觀胡雪岩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中,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岩商業帝國的最後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係。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岩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製,縱使他再精於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岩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岩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岩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的。想想胡雪岩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個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岩的23家典當的資產就值二百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後維持一個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後,由於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翰旋,胡雪岩隻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並沒有最後查抄家產,胡雪岩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即使胡雪岩輸了,他的處事為人之道也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岩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後自殺身亡,胡雪岩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岩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岩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後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後事也應照料。胡雪岩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並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隻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岩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麵。

胡雪岩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曆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並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隻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岩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富者秘訣:

經商的過程中透著做人的道理,體現著做人的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一句古語。經商定要先做人,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不坑蒙拐騙,不走邪門歪道,按規矩去賺錢。隻要按規矩取財,得之於正道,君子也不會以愛財為恥。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自己的創業與成功做了一番真誠的講解。記者曾經問李嘉誠:“李先生,如果勤與儉是初期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基礎的話,那麼作為創業之初的企業的關鍵又是什麼呢?”李嘉誠的回答是:“一個企業的開發意味著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要忠誠、有義氣。”

致富經:

1、20幾歲的朋友們,如果你想要賺錢有道,那麼你也必須先學會做人。

20幾歲,更需要樹立良好的信譽

坑蒙拐騙雖然可以讓你獲取一時的財富,但是從長遠考慮,這卻是萬萬不可行的。做生意要把眼光放長遠,貪圖小便宜吃大虧的事何必去做呢?要長期合作,就要有個信譽在裏麵。試想,當你知道誰是個不講信用的人時,你還會與他做交易嗎?

做生意最重信譽,聲譽好就能攬住生意,牌子硬客戶會主動上門。

信譽是靠自己樹立起來的,聰明的人總是把自己裝扮得極有信譽的樣子。為此,他們不惜耍花招,用手腕。

信譽在攝取財富的進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精明的商人在尚未經營之前,首先去打信譽這張牌,然後才在這個基礎上去運作。

實證分享:

美國著名企業家大衛說:“我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我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我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五個月以後,他們的副總裁伍迪想要與我討論一些重要的事情。

我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早飯時和他會麵。我知道他在想什麼。果真,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們現在的合同,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我本來可以對他說:‘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解決吧!我們的和約還有七個月,等七個月以後再談吧。’按照和約,他們將不得不按合同給我供貨,但是這樣的話,他一定會感到不高興的。

這是我事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如果沒有他們長期的支持,我是很難發展下去的,至少我會在采購渠道上徘徊很長時間,所以,我對他說:‘那麼,你們什麼價位才能給我長期供貨呢?’

‘單價20分’他解釋道:‘我們也是不得以而為之,現在原材料漲價了,我們也不得不給客戶漲價。’聽了他的話,我非常痛快地對他說:‘我給你25分。’

我的話讓他非常吃驚:‘我隻要20分,你是不是聽錯了?’

‘不,我聽得很清楚,我就是要給你單價25分。’

他問:‘為什麼?’

我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這個答案正是我想得到的。我們雙方都很滿意。我得到了一個長期承諾,他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

我能想象得到,當他向他的總裁彙報時,他一定會被視為一個英雄。我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約霍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在後來的三年時間裏,因為我有長期而穩定的貨源,我的生意越做越好,到現在,我的賬戶上至少都有五千萬的資產了。那次談話帶給我的利潤就是這麼多。”

信譽是一種無形的價值,你平時可能看不到它的存在,但當你年終計算利潤時,它會顯現在賬麵上。

報業巨頭瓊斯非常清楚信譽在經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說:“信譽是無比珍貴的財富,誰能得到它,誰就是真正的財富創造者。”在樹立信譽這方麵,他簡直是個天才。他用非常巧妙的辦法,在短時間裏樹立起自己的良好信用。

他想要辦一份報紙,這需要至少25000美元,但是,他手上隻有5000美元。他想去銀行貸款,但是銀行為什麼要相信他呢?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首先,他向一家銀行借了3000元,一個月後,他把這筆錢原封不動地還給了銀行。第二次,他又向銀行借了8000美元,兩個月後,他又把這些錢還了。如此七八次後,隻要他去銀行貸款,銀行的經理總是非常信任他。最後一次,他借款的數值是25000美元。銀行經理說:“多少年來,瓊斯先生一直向我們借款,並且每次都按時還清,對於他,我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瓊斯是用計獲得了銀行的信賴。當然,他具有開一家報社的資格了。

獲得眾人的信任,鑄就自己的信譽,不論你采取何種方法都可以,就是不能失信。失信於人,不僅會昭示你人格卑賤,品行不端,還是一種顧眼前不顧將來,顧短暫不顧長遠的愚蠢行為,終將一事無成。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你無法實現原先的承諾,就應該及時通知對方,用你充足的理由和真誠的歉意使別人原諒你,避免雙方不必要的損失。雖說這樣不及諾言的實現,但也是你誠實的一種表現,相信不會使你的形象受到太多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