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班隊會設計組織與實施原則
一、主題班隊會的意義、作用
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班級是學校工作的最基本的群體單位。學校的各項工作是以班級工作的實施貫徹得到支撐和保證。班級又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反映社會的各種情態,而且還反映了社會的要求,這就是說班級應該按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為實現它而開展工作。班級這個群體的主要成員是學生,他們應該有效地參與並完成學校所組織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班主任應積極有效地組織並指導他們完成這個任務。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又是學生具體參與各項活動的基地;是陶冶學生的熔爐,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課堂。同時,班級也是班幹部施展才智、充分發揮其能力的舞台,是班主任為培養一代新人的陣地,班主任應千方百計地帶好這一班人。
班主任是一個班集體的關鍵,班主任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每個學生的成長。作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應該認真地做好班主任的各項工作。
班主任要帶好一個班,除了做好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包括在班級的例行講話、班主任與學生的個別談話、家訪……而更重要的是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組織、實施好主題班隊會的工作。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與參與意識,充分發揮他們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使班級成為團結緊張又富有活力的堅強集體,讓全班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主題班隊會的設計、組織和實施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德育途徑,也是學生德育工作能得以貫徹實施的一個重要平台。圍繞一個主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計劃地舉行班隊會活動,既可達到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理自治能力,從而達到既培養了人,又鞏固了班集體的良好班風的目的。
小學班隊活動是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有目的、有計劃、係統規範地設計的一種具有特殊意義和集體教育意義的活動形式。它是小學的一項重要的德育實踐活動,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認識他人與自我,適應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它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和參與性,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小學班隊活動對小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班隊活動大大減少了對學生主觀教育的痕跡,學生能自然地、真實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這為教師了解學生的道德情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從而容易捕捉教育的契機。班隊活動是課堂教學之外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它不同於學科教學當中的隨機性、滲透性教育。每一次班隊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任務,每一個班隊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對於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而言,這種活動的目的性更強。班隊活動中由於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加和全身心地投入,學生的情緒情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的情感碰撞也十分突出。活動結束後,學生常常會表現出對下一次活動的期盼情緒。所以說,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創設的小學班隊活動,符合一定道德需要與道德原則,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產生預定的主觀感受,有利於學生加深情感體驗,培養和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主題班隊會的選擇與確立
班隊會的主題是班級和團隊活動的核心,班隊會的主題首先要根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計劃,聯係班級工作實際來選擇。其次,班隊會主題的選擇,活動的設計,都應按中學生德育大綱的要求來確立或延伸。要避免隨意性,要注意科學性、係統性和規範性。
一般來說班隊會主題的選擇應從兩個方麵考慮:
1.從德育內容方麵選擇主題。
主題的選擇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根據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於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以鄧小平同誌的“三個麵向”和十六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弘揚傳統美德為主要內容。力爭做到把中華傳統美德與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學生為本,把知、情、悟、行融於班隊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提高和創造,真正起到班隊活動育人的功能。德育的內涵是十分深廣的,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培養學生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等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戰勝成長道路上的挫折;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