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髕骨內上方2寸)

按摩手法簡介

推拿的手法來源於人們的日常勞動,如推、拿、按、摩、揉、捏、擦等。但這些動作並不等於手法,隻有將這些手法以一定的規範和技術要求來使用,才成了今天的推拿術,亦稱為手法。它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技能,故古人雲:“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

熟練的手法應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五大要素。這五個要素要求醫者必須堅持日常訓練,由生到熟,繼而生巧,乃至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推拿手法眾多,見於文字的就有110種,但實際用於臨床的不過十餘種,這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天時人俗各不相同,故手法易形成門戶之別,但從其用力原則上來看,不過數類而已。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手法:

一、推法類

以指掌麵或手掌麵在皮膚上垂直用力,直線單向運動的手法,因部分不同可分為:指推、掌根推、掌推、分推法。

二、拿法類

這是一種自明、清以來就廣泛應用的一種手法。以拇指與中指相對,逐漸擠壓用力,作用於腧穴。動作要領:“捏而提起是謂拿。”

因手法相似,其同類手法還有抓、擰、扭、提等法。

三、按法類

此法是最早用於推拿的手法之一。以不同的手形對穴位進行垂直的擠壓,可分為:

1.按法(圖1)

是以手指掌麵對體表進行擠壓的方法。臨床常以拇指按壓為主,亦可使用掌按法,適用於較大麵積部位,如腰、腿、背等部位(圖2)。

2.點法(圖3)

以掌指關節或劍指作用於某一穴位,刺激較強,適用較小部位的治療。

四、摩法

這是一種最早應用於推拿的手法,亦是推拿手法中最輕柔的一種。此手法以手掌麵對體表進行圓周運動(圖4),根據應用部位大小,可以用指摩或掌摩法。

五、擦法

以手掌、指在患者身體表麵進行來回的直線運動(圖5)。

六、揉法

這是民間乃至推拿中最常用的手法,寧波人稱其為nou。以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吸定於所需部位(亦可用指麵),作環形運動,帶動皮下組織。(圖6)

方劑彙編

一畫

一貫煎(《柳州醫話》):沙參、麥冬、生地黃、枸杞子、當歸、川楝子。

二畫

二陳湯(《和劑局方》):半夏、桔紅、茯苓、炙甘草、生薑、烏梅。

八正散(《和劑局方》):木通、車前子、瞿麥、■蓄、滑石、大黃、梔子、甘草梢、燈芯草。

三畫

小柴胡湯(《傷寒論》):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炙甘草、大棗。

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秦艽、石膏、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芷、生地、熟地、白術、茯苓、細辛。

四畫

五苓散(《傷寒論》):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

六君子湯(《和劑局方》):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法半夏、陳皮。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

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生石決明、桑寄生、杜仲、川牛膝、山梔、黃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人參、丹參、元參、茯苓(茯神)、五味子、遠誌、桔梗、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生地、辰砂。

五畫

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樸、生薑、茯苓、紫蘇。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甘草、淮小麥、大棗。

龍膽瀉肝湯(《蘭寶秘藏》):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當歸、甘草。

玉女煎(《景嶽全書》):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

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人參、麥冬、五味子。

左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菟絲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膠、龜板膠。

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杜仲、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

四逆散(《傷寒論》):柴胡、芍藥、枳實、炙甘草。

白虎加桂枝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歸脾湯(《濟生方》):人參、當歸、茯神、白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遠誌、木香、甘草、生薑、大棗。

六畫

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熱論》):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菖蒲、磁石、五味子。

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生地黃、熟地黃、元參、貝母、百合、麥冬、當歸、芍藥、桔梗、生甘草。

地黃飲子(《醫學六書》):生地黃、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蓯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麥冬、炮附子、石菖蒲、遠誌、生薑、大棗、薄荷。

血府逐淤湯(《醫林改錯》):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芪、白術、甘草、生薑、大棗。

七畫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白術、人參、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補肺湯(《永類鈐方》):人參、黃芪、熟地黃、五味子、紫苑、桑白皮。

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麥冬、玉竹、桑葉、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杞菊地黃丸(《醫級》):生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

附子理中湯(《和劑局方》):附子、幹薑、人參、白術、甘草。

八畫

實脾飲(《濟生方》):附子、幹薑、白術、甘草、厚樸、木香、草果、檳榔、木瓜、茯苓、生薑、大棗。

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熟地黃、山藥、萸肉、茯苓、丹皮、澤瀉、桂枝、附子。

苓桂術甘湯(《傷寒論》):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羌活、甘草、獨活、川芎、槁本、蔓荊子、防風。

參附湯(《正體類要》):人參、附子。

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澤瀉、知母、黃柏。

九畫

濟生腎氣丸(《濟生方》):熟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附子、官桂、川牛膝、車前子。

香砂六君湯(《和劑局方》):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

袪風散(《經驗方》):荊芥、防風、蟬衣、苦參、白蘚皮、土茯苓、蒼術、丹皮、銀花、連翹、赤芍。

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獨活、防風、秦艽、當歸、芍藥、川芎、人參、茯苓、杜仲、牛膝、細辛、幹地黃、桑寄生、肉桂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