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1)

自序

工作之餘喜歡讀書,也算一個愛讀書的人。書讀多了,便生出一種責任感,總不能老是讀別人寫的,自己也該動動手,寫上一點什麼。

書寫需要時間,有一些“邊角料”可以利用起來。如果沒有其他的公務,我選擇乘坐公交車到單位上班。家越搬越遠,寓所的環境好了,空氣好了,路上花費的時間也長了。坐在公交車上心急不得,穿過一個個紅綠燈,開開停停,搖搖晃晃,慢悠悠的時光,足以構思一篇完整的文字;下班為避開高峰期,經常遲一點離開辦公室,起碼有兩個小時可以用來書寫,這個時候身邊寂靜無聲,連老鼠都去吃晚飯了,不會有任何聲音來打擾。2012年的春天,在這兩塊完全屬於個人的時段裏,在之前已經刊發的一些文字的基礎上,我一口氣完成了這本集子的書寫。

散文是業餘的文學,我以為然。可以有多重理解。它不可虛構,跟生活的聯係特別緊密,是生活帶出來的衍生品。首要的必須有生活,閱曆與經曆起一個倉庫的作用,堆積的內容愈豐富,挑選起來的感覺就愈自由。它在形式上散淡隨意,沒有嚴格刻板的定式,操作上不需要很專業的技術。除卻幾種典型的文學式樣,小說、詩歌、戲劇之外的都稱為散文,屬於“其他”一類,難以歸類的跟文學沾邊的文字都歸在裏邊。它可以很文學,也可以不很文學,可以走通衢大道,也可以另辟蹊徑,遊走的空間十分開闊。在這本集子裏,我試圖運用多種格式來表現,有意拉開不同類型之間的差別,呈現形式上的多樣與豐富。我隻是想實驗一下,嚐試幾種不同的可能性。因為不是職業而是業餘,就可以輕鬆為之,盡量把它做得好玩一些。不但在書寫的過程中感覺好玩,讀者拿到手裏翻翻,也會覺得好玩。

不僅僅是好玩。好玩隻是表層,在好玩的表層下麵,我關注的是人的精神質地。一開始,在文字的立意方麵沒有預設太多的規定,隻有一個清晰的想法,盡量把目光朝著前方看得遠一些,多說說貼近人性、貼近人心的話語。篇什初成之時發現,幾乎所有的筆觸,有意無意之間,都在指向精神領域,正好契合人們已經開始日趨關注的種種話題。這麼一些個話題,如果抽象地談論,肯定枯燥而又複雜,鑽進去難以轉出來。我選擇比較感性的表述,諸如拎出一些典型的片段或細節,把不同的人和事放在一起比較,一比較,相互之間的差別就顯現出來。比較是方法,目的為了進化,精神質地的進化是最後的進化。比較不同的人,往往涉及不同的集群,不同的國度。以前這麼做很危險,不能保證不會遭到攻訐,現在不了,我們已經敢於比較,不怕比較,已經具有足夠的自信。我的自信來自於國家的日益強大、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也是我樂於書寫的前提。坦言之,我是帶著真誠與責任在書寫,切不可將之歸於飯後茶餘閑來無事的消遣。有一句話說,最遠大的探險是內心的探險。我所做的,可能正是這樣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還有語言。先前滿足於掌握職場語言,唯求準確、嚴謹和規範,不越雷池半步,以致形成一種表述習慣。一旦進入書寫,不管用了,感覺非常別扭,程式化的文字顯然是另一種節拍,必須改變。花了很多的功夫去突破。有難度,也有快樂,每每有意想不到的句子跳將出來,欣欣然竊喜半天。書寫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能夠深一步領略母語的美麗與深邃,是我書寫的另一重收獲。本書付梓之時,覺得還是有遺憾,有的文字還可以更搖曳一些。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