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崇尚科學

一、熱愛科學,尊重科學是時代的需要

在21世紀的今天,回首過去的一個世紀,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在最後的1/4世紀裏,變化之多,速度之快,簡直令人目不暇接。我們或許可以從下麵的一些詞彙中感受到這一點。

信息產業、多媒體、因特網、移動電話、知識經濟、智力資本、無形資產、信息高速公路、數字化生存、宇航技術、材料科學、生物工程、克隆技術、機器人,等等。

這些新概念、新觀念占據著人們的視野,衝擊著人們的頭腦。每一天,人們都在感受它們,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說起來新鮮、陌生到耳熟能詳……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到。

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由於這些新技術,明天的社會將不同於過去的任何模式。

中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綜合發展水平居於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中國科學技術的總體水平還比較落後,知識創新能力較弱,成熟的科學技術轉變成為生產力的轉化率也很低。

鄧小平同誌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可見,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無法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否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

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有科學之發展,方有人類之文明,方有社會之進步。熱愛科學,尊重科學,興科學思想,倡科學風氣,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關重要。

熱愛科學,因為科學為人類提供了認識自然規律,控製和利用自然力量的重要手段,從而指導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大量資料表明,現代財富的增長,不再依靠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而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當前,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深入發展,從而帶來生產力的迅速飛躍。可以斷言,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生產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舉世皆知,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過輝煌的成就,對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表明,中華民族有著熱愛科學、鑽研技術的優良傳統。

熱愛科學,投身於科學事業,有助於人們培養和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科學研究是探索性的艱巨複雜的勞動,需要有刻苦攻關的頑強意誌,需要有實事求是、謙虛平和的精神風貌,需要有衝破舊的傳統觀念為真理而犧牲的無畏氣概……這些閃光點,從科學家們奮鬥的曆程中不斷顯現出來。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山路敢於攀登的人,才能達到頂點。

熱愛科學,需要有冒險精神。科學與冒險是結伴而行的,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在科研領域取得成果,就得敢冒風險。

中國南極考察隊,如果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有關南極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阿波羅登月、俄羅斯宇宙空間站、美國航天載人飛船,都需要科學家去冒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可以說,在某些科學領域,不敢冒險就不會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

我們國家是個發展中的大國,需要各種門類和各個學科的科學技術、各方麵的科學知識,這就要求建設者必須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在這種形勢下,必須激發掌握科學技術的強烈願望和持久動力,才能實現“學科學,用科學,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今天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其關鍵則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在這場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麵前,我們中學生一定要繼承和發揮中華民族熱愛科學、鑽研技術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快我國科技的發展,用現代化建設的宏偉成就,使我們的祖國以嶄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

二、科學的力量越來越有力地改變世界麵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有了極其迅猛的發展,幾乎每過10年,科技領域都要發生一次革命性的巨變:

——1945~1955年,第一個10年,以原子能的釋放與利用為標誌,人類進入了掌握核能的新時代;

——1955~1965年,第二個10年,以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為標誌,人類進入了擺脫地球引力向外層空間進軍的時代;

——1965~1975年,第三個10年,以重組DNA實驗的成功為標誌,人類進入了可以控製遺傳和生命過程的新階段;

——1975~1985年,第四個10年,以微機處理機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為標誌,揭開了擴大人腦能力的新篇章;

——1985~1995年,第五個10年,以軟件開發和大規模的信息產業革命為標誌,人類進入了信息社會新紀元;

——1995年開始,正在進行的第六個10年,以互聯網成為核心技術,並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為標誌,人類開始進入了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

在科學的巨大力量的推動之下,人類社會已進入了一個加速變遷的時代。電腦芯片奔騰不息,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不到18個月就翻一番;光電流傳導之際,上百萬電話信號穿梭於一條光纜;輕輕一擊鼠標,就可在網絡空間中任意遨遊……正如尼葛羅龐帝《數字化生存》一書的副標題醒目地提醒我們:計算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著我們的生存。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信息技術裝備的製造業成為一個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此外,信息技術及其產品發展,還導致了經濟生活信息化和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格局,全球市場一體化進一步引起了世界範圍的產業分工。另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信息時代,勞動者在體力、智力上獲得空前解放,工作將更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工作方式更靈活,在家上班成為可能。信息產業是如此,其他新興的產業也是這樣。

當代科學技術在塑造一個全新的知識社會: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自動化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外層空間技術等高科技帶來的產業提升,正在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知識已上升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資源,正如江澤民同誌在《論科學技術》一書中指出的“科學技術在21世紀必將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發展,必將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高科技這一當代科技革命的產物,是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不論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物質文化需要、社會交往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受到了高科技的強烈震撼。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給各國人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等領域,取得了正負電子對撞機、高溫超導研究、銀河巨型計算機、曙光高性能計算機、兩係法雜交水稻、工業機器人、神舟飛船、生物工程藥物和疫苗等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這些輝煌成果,證明了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國的科技發展還有較大的差距。不論是在資金和人力投入、受教育程度,還是在科技成果與科技成果的轉換率等諸多方麵,我國還都比較落後。

三、崇尚科學,大力弘揚科學精神

崇尚科學,就要普及科學知識,學會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

什麼是科學精神?它應該包括五個要素: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爭論、實踐的檢驗。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科學精神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實事求是。科學精神是堅持和實現科學觀念的一種勇氣,透著一種敢於堅持真理、堅持正義的人格,體現著現代人的一種性格、心理和氣質。

(一)科學精神的核心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同誌十分精辟地指出:“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1. 求真務實

近代科學革命留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世界是客觀的,客觀真理隱藏在其中,並可以通過對客觀事實的提示加以探求,這就是求真務實的精神。科學發展的曆史,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追求客觀真理的曆史。求真態度主張崇尚理性、相信真理,為追求和堅持真理而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務實的作風則強調運用可以重複驗證和量化分析的科學方法檢驗已知、探索未知。

求真務實的態度源於對自然規律的執著追求。愛因斯坦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上帝是微妙的,但不故意捉弄人。”他所說的上帝指的是自然規律,這句話意指自然規律雖然深奧,但可以為人所認識。在科學中,真態度的實質內涵就是對自然規律的執著追求。如果沒有這種求真的態度,科學就隻能停留在搜集和整理資料的階段,元素周期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的發現,無一不是求真態度結出的碩果。求真務實的態度是通向求真的道路,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必須依靠對經驗事實的科學觀測和分析。對經驗事實的科學觀測和分析,與對世界的直觀考察和常識性思考是根本不同的,其最大的差別是,不論是多麼簡陋的科學觀測和分析,都以某些自覺建立的科學概念和理論體係為描述工具和解釋基礎,而常識性的思考是沒有理論基礎的。

2. 開拓創新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學之“眼”和技術之“手”已使人類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最有智慧和力量的創造者。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不斷地開拓新視野、發掘新力量、拓展新空間、引入新方法、激活新思想、培植新精神,開拓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反映科學本質力量的精神。

在近代科學革命400年後的今天,天文學能將望遠鏡送入太空,眺望200億光年之遙的宇宙;粒子物理學家們建立起了各種高能加速器和對撞機,生命科學家們投入人類基因組計劃之中,試圖從分子層次認識甚至操縱生命……科學開創的新視野,使人類對自然和自身有了更廣泛深入的了解,也使人類從中獲得了更多的力量。同樣是岩石,原始人用它做工具和武器,今天的人們則可以用它為材料生產半導體器件;同樣是江河,古人幾千年不變地踩著的水車,如今早已被巨型的水力發電站所取代。科學技術發掘出的源源不斷的新力量,不斷地改變著世界的麵貌,為我們拓展新的空間。特別是交通和通信的便捷,使人類生活的空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地球變得像個村落,人們的流動越來越容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文化和知識的生產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地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為平等、民主。科學所麵對的智力挑戰一天大過一天,科學思想由此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就可能撞出新思想的火花,因此科學思想的另一個核心就是開拓創新。

(二)科學精神的內涵

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理性精神、實證精神、開放精神、獨立精神等諸方麵。

1. 理性精神

科學首先是一種理性精神。這種理性的旨趣,不僅是一種崇高惟美的個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現人的力量的動力源泉,這就是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人們常說理性精神就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而在這種追求背後,是人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崇尚。正是對理智的崇尚,使人們能夠不斷地清除真理的障礙,不斷地拓展知識的視野。

2. 實證精神

翻開任何一本自然學科課程的教科書,我們都能找到一些被測量得“不能再精確”的數據,在這些常數的背後,凝結著科學家們無數的汗水和心血。科學家雖然是一群智力冒險的人,但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實驗、演算,絕不僅是出於某種特殊的癖好,而是源於科學活動本身所固有的實證精神。

實證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尊重事實、誠實正直,並進行符合邏輯的思維,是科學的重要品質。實證精神首先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客觀性以及由此引出的普遍性和公共性是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用這種精神驗證氣功之類的個體體驗現象,就可以斷定氣功不是實證科學,氣功隻是個體體驗,而個體體驗是不能準確地說出來的。其實實證精神還是一種抑製不住的好奇和探索,是一種不自我設限的行動,也就是說什麼事情都要看個究竟,都要搞得更清楚些,隻有這樣人類才能在自然麵前握著精確的數據說:“這就是隱藏在你內心的機巧。”科學是以事實為基礎,在大量、反複出現的事實中歸納、總結出的規律;同時,科學又是思維的創造,僅有事實還不能上升為科學,還必須經過分析和推理,把觀察或實驗所獲得的事實概念化、原理化、理論化,也就是要產生概念(定義)、原理(判斷)並最後形成理論以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征。

3. 開放精神

開放與封閉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完全不同的兩種立場。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生活在表態的世界圖景中,曆史與其說是進步還不如說是一種綿延或循環。一種東西一旦被認定為真理,就不容許再改變。少數人,如亞裏士多德、孔子、耶穌,成了至高無上的真理代言人,另外少數人則為薪火相傳的解釋者,如朱熹、王陽明等,至於其他人呢,就隻有聽從的義務了。在今天看來,這麼多大腦被幾個未必玲瓏的大腦所擺布,實在是件可笑的事情。封閉必然導致愚昧和落後,這是人類社會進程中一再被證實的。

而科學把封閉拋在後頭,科學老老實實地承認哪些是可以確證的,哪些尚無定論。在真理麵前人人平等,科學鼓勵爭論,在爭論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都可以以理服人,但絕對不可以勢壓人。其次,科學主張兼收並蓄,允許求同存異。這是一種認識到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後所產生的一種寬容的精神,這種寬容也是科學有底氣和充滿自信的表現。開放精神沒有絲毫的氣急敗壞,而隻有智慧女神的拈花微笑。開放精神無疑是由科學活動生發出來的一種高尚的情懷和超越的精神:人作為理性的認識者在一切智慧的遊戲中都應該從從容容。開放精神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隻要講得出道理,經得起檢驗,科學的講壇誰都可以上去。

4. 獨立精神

科學產生和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所以要受到社會,包括社會輿論、社會道德、社會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而科學作為一種理性活動,以追求真理為目標,隻能是實事求是,不能屈從於任何外來的壓力。所以科學精神,對於科學家而言,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對於社會而言,則必須具備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學精神發育不可缺少的社會環境,民主是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聲附和,或為迎合某種需要而隨意編織自己的見解是與科學精神決不相容的。

“培養這種科學精神也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定要具體化,需要經曆和了解一些具體的事例才會有所收獲。”何祚庥院士說:“我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科學精神的,年輕的時候也碰過釘子。20世紀50年代,蘇聯有兩個科學家稱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變子,並受到嘉獎。由於蘇聯在當時是科技發達的社會主義大國,因此我也曾經對這一發現深信不疑。然而我國老一輩科學家王淦昌經過深入研究,認為這一發現站不住腳,事實結果證明他是對的,兩位蘇聯科學家的發現後來被否定了。這事情使我認識到,當我們麵對一些新發現或新說法時,首先一定要本著科學的精神對其進行鑒別,不可盲目輕信。同時我也感到,隻有經曆一些具體的事例,收獲才會更大。”

科學史上臭名昭著的李森科事件就是很好的反麵教材。前蘇聯科學家李森科出於政治與其他方麵的考慮,堅持生物進化中的獲得性遺傳觀念,否定基因的存在性,用拉馬克和米丘林的遺傳學抵製主流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並把西方遺傳學家稱為蘇維埃人民的敵人。李森科本是一位普通的農學家,開始時他的相互觀點也與當時注重實踐的自然選擇論者的想法差異不大,但他從自己所處的政治和社會形勢出發,把它們與階級鬥爭相結合,攻擊西方科學的遺傳學,越來越極端和霸道,最後成為偽科學的代表,給前蘇聯科學發展造成了損失。

總之,弘揚科學精神,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麵對科技發展和各項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研究和反複實踐,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就要熱愛科學、崇尚真理,依據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進行決策,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就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努力用科學理論、科學知識,以及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武裝自己;就要甘於奉獻、攀登高峰,為祖國人民貢獻一切智慧和力量,敢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困難和艱險,始終勇往直前。青年學生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學校教育也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總之,要使實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在中國社會上大大發揚起來。

四、科學是戰勝愚昧、迷信的有力武器

應該看到,自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來,我們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進行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我國的經濟實力正在一步步地壯大,科學文化水平正在一步步地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鬼神迷信的沉渣正在假借科學和民族文化的旗幟重新泛起,反科學、偽科學的活動頻頻發生,甚至發展到相當猖獗的地步,一些地方,科學抵不過迷信,唯物主義抵不過唯心主義,無神論抵不過有神論。這是與時代潮流的發展相違背的,與我們青少年學生所肩負的曆史重任是不相適應的。因此,有必要重新高舉“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大旗。

崇尚科學就要揭穿偽科學的麵紗。在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候,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上出現了迷信現象抬頭、偽科學盛行的現象,大量迷信、虛妄的東西被冠以科學的帽子,江湖術士與少數科學家、作家勾結演出了一場又一場鬧劇,如果不對這些鬧劇加以澄清,同學們的視線會被繼續混淆。所以在此選擇幾個偽科學的著名案例來加以批駁,通過分析偽科學和邪教的案例,指出它偽在哪裏,邪在哪裏,體現的便是一種科學精神,也讓同學們從具體的事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今後碰到類似事件能保持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