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成長的曆練(代序)(1 / 2)

寫出成長的曆練(代序)

李建樹

趙挺的小說帶著一種時代氣息。他的寫作,是想給當代生活留影存真。

《我與世界無關》這部長篇小說寫的是一群以趙照為代表的高三學生,在即將高考的特有環境下所經曆的日日月月。他們在高三倍感壓抑,麵對的是整天的課時和習題。這時製度和夢想發生了偏差,究竟該怎麼辦?趙照漸漸感覺周圍的一切與自己有點格格不入,他有他自己的理想,可此時除了做作業和上課之外,什麼也做不了。這時候,他認識了恬兒。他很喜歡恬兒,可恬兒是一個好學生,是個遵守製度,主張好好學習,準備將來考個好大學的好學生。兩人雖然都喜歡對方,可矛盾重重。後來趙照慢慢發現恬兒也並不像自己原先所想象的那種“好學生”,她竟然也有著與趙照一樣的想法,並且能理解趙照,這使趙照覺得壓抑的環境下滲進了一絲新鮮的空氣。可是當高考結束之後麵臨選擇時,兩人又再次出現了矛盾……

高三的生活對所有的高三人來說是枯燥乏味無聊的,趙照在這種製度和空氣裏以自己的方式掙紮著,其間還有胡章令、陳小露、楊大河、董浩傑、老吳、老薑等人物出現,與趙照一起上演著一部“我為高三狂”的成長悲喜劇。

從作品內容來看,目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增無減,高中教育不重視人文情懷,不重視學生個性的發揮。今年高考一結束,就有人在報上發表文章批評高考作文,說作文題年年考的是道德判斷。令世人驚詫的是,這麼多搞中學教育的人,難道不明白高考作文題目要與思想品德高尚與否的考核區別開來,與政治、文科綜合的知識考核區別開來,多考考學生的語文修養,閱讀麵、人文情趣、語言個性?

以上所述與著名作家楊爭光的長篇小說《少年張衝六章》出版之後,很多讀者讀後所提出的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因為楊爭光、趙挺他們寫作這類小說的目的就是要展示現象,引發思考,而非給出某種答案。就如楊爭光所言:“我不是教育專家,不能給‘好的教育’下定義。”所以隻能希望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培育身心健康的人,還有,要讓成功的價值標準多元化起來。楊爭光想表達的實際上隻有簡單的一句話:“我寫這類小說就是想拿教育說些事兒。”

每部小說都對應著特定的年齡層,趙挺的這部小說是與成長期年輕人生活和思想最為貼近的小說,因此將它歸入成長小說是合適的。據我的觀察,國內文壇現在很喜歡將各類作品進行分類,以便評論者更方便地套用一些成熟的概念作出評論,於是就有了類型小說這一說法。成長小說概念源於德國,是西方近代文學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一種類型小說。這類作品的主角幾乎清一色為男性,作品表現他們由天真無知到成熟世故的一個曆練過程。或許進入社會吃過苦後才逐漸明白世途艱難,人心險惡。或許經曆某些重大事件後主人公有所領悟從而脫胎換骨,在這番領悟和改變完成之際,故事也就圓滿地到達尾聲並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