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語淡·情真·意深(1 / 1)

序言:語淡·情真·意深

李建樹

我的老鄉石誌藏說,他是最怕數字的,但命運卻偏偏安排他去從事金融工作。那不是一個成天與數字及運算打交道的工作嗎?我相信這不是他矯情——在外人看來,他在建設銀行某基層網點行長的位置上做得有滋有味,卻還要說在同業競爭白熱化的今天,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不僅指標遍地走,數字滿天飛,閉上眼睛頭上直冒金星。在準天文數字的天地裏,人也變得越來越浮躁了。幸好還有個閱讀與寫作的業餘愛好,可以抵抗一下那些指標與數字在頭腦裏的混戰——這是實話。他寫作很勤奮,並且成果豐碩——之前他出版的散文集《心中的童歌》曾經得到過寧波大學教授周誌鋒先生的好評:“既非無病呻吟,又非故弄風雅,而是作者生活的真實記錄,情感的自然流露,心靈的坦誠展現。”最近他又捧出了一部更為厚重的散文集《聆聽拔節聲》。

我總覺得《聆聽拔節聲》與其說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鄉土散文集,更不如說是一部鄉土題材的長篇散文。作者的筆觸,大至新興的港城北侖、大榭,小至東海邊的那一個文明村——小門村,我的老家就在那裏,所以那些文章在我讀來真正是篇篇精彩,讓我一拿起就放不下。“鄉土奢華”共收錄《北侖抗倭遺跡今猶在》《與土灶有關的用具》等28篇文章;“流年碎影”共收錄《鄉村的魅力》《瓜棚記憶》等19篇文章;“港畔浪花”共收錄《曆史天空的一道天青色》《諸葛亮慣使“軟刀子”》等16篇文章;“遊蹤處處”收錄的是作者的遊記,共有《冬日九峰山》《劉公島之“重”》等11篇文章;“休閑擷趣”共收錄《春拔野山筍》《捉石蟹》等9篇文章。誌藏的這一部散文集猶如一道叫“亂燉”的東北菜,雜七雜八的,隻要是好料就都往裏放,然後一鍋煮,慢慢燉,燉得入了味,吃起來就自然很有味。就如作者自己所說,在數字海洋裏待得時間一長,人變得焦慮起來時,腦海裏就會很自然地浮現出故鄉那個小山村,這時就特別想用文字去感受一下鄉村的魅力。

讀《聆聽拔節聲》這部散文最大的好處正是能讓人聽到那一種從嘈雜的世界和煩亂的心境中安靜下來的聲音,這聲音既是文本的也是生活的,仿佛就在身邊,就在心旁,反正都是童年或少年時曾經經曆過的,所以有時讀著讀著就會心一笑,即使閑坐著或躺在床上時,忽然回想起書中讀到過的特別有趣的某個細節或某一句方言,也會情不自禁地“撲哧”一下笑出聲來並且“咯咯咯”地笑得刹不住車,弄得家人以為神經病發作了。獨自一人的笑才是真笑,那確實是一種獨特的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真好。

或者說,好的散文往往來自於身邊瑣事,來自於大家習焉不察、容易忽視的那部分生活的秘密。讀有關鄉村的文字時,我的眼前會浮現出作者如老農般扛著一柄用久了磨平了兩角且顯得薄薄的鋤頭行走在田塍上削草皮的情景,他弓著腰“嗖嗖”地削草,邊削邊將削下的泥土與草皮堆成“墳頭”狀,然後以木柴作支架,下麵生起柴火,讓那“墳頭”的頂端冉冉地升起一股白色的煙霧來,然後就會有一股好聞的燒焦泥灰的味道擴散開來。這味道與農家屋頂升起的炊煙的味道融彙在一起,便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味道,那正是鄉村的味道。

誌藏寫作的一個優點,便是能時時注意走出書房回到生活現場,再通過種種最為熟悉的生活和勞動的場景或細節,以一種非常自如的敘述口吻,觸摸我們共和國的基礎地基,同時描述一種永恒而樸素的農民式的情感。

2011年全國散文創作會議在雲南召開。與會者一致認為,真實是散文的靈魂,散文的真實當然是指在感情以及環境與事件上的真實。因此,散文是一種最自然、最親切、最自由實在的文體,也是最貼近生活的文體。散文麵對的是生活和大地,是人間煙火,是凡人情感。《聆聽拔節聲》裏的文章所體現的正是這一點。

誌藏好讀書,他讀過的名著無數,通過博客結交的散文界名家也無數,但讀他的文章,你找不到他大段引用名人名言之類的陳詞濫調,不是說他沒有庫存,是他隻想用自己那一種最為自由和本真的寫作姿態進行創作。他出身農民家庭,他寫文章就像小時候在家鋤地種田,他隻想用自己的那一柄磨得十分光亮的鋤頭一步一個腳印地鋤過去,努力以平淡的筆觸展開家鄉這座小山村的前世今生,土地、河流、莊稼、草木、舊時物件;父老鄉親的生活、勞作、心態、向往;傳統文化的魅力、變異與傳承、對接;曆史烽煙中一些清晰或模糊的往事。他寫到當年倭寇兩次進犯郭巨城所犯下的種種惡行時,竭力以平靜的語調述說種種史實,讀後卻讓人久久難以釋懷。郭巨是我家鄉一座美麗的濱海小鎮,曾是當年區中心小學的所在地,我曾在那裏參加過區中心小學的運動會,嚐到過最新鮮的水產“張網貨”,真沒想到這麼美麗平靜的一個濱海小鎮曆史上曾蒙受過如此深重的災難。

於是說到誌藏散文的一個可貴之處便是含真情——語淡而味苦,情真而意深。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