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王黎明)(1 / 1)

前言(王黎明)

前些日子,文史委同誌送來《甬城老字號》書稿,囑我寫上幾句話。說起“老字號”,不禁聯想起“一言堂百貨多,良心堂藥材多,三法卿鈔票多, 四明藥房西藥多……”這首古老的童謠,它所傳唱的正是寧波的風土人情,其中包括一些或延續至今或消失蹤影的大名鼎鼎的老字號,生動形象地反映出它們在寧波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曾經的輝煌。

“字號”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後期魏泰所著之《東軒筆錄》卷八:“京師置雜物務,買內所須之物。而內東門複有字號,徑下諸行市物,以供禁中。”而“老字號”,顧名思義,是指那些曆史悠久的商標品牌或商店品牌,因其添加了一個“老”字,便具有了更多的含金量。隨著時代變遷,“老字號”已經成為人們對具有一定曆史的老商號的俗稱,成為知名品牌的象征。

在過去,“老字號”這塊金字招牌,主要依賴的是口口相傳,而現在,“老字號”的認證是一道不低的門檻,按商務部最早的認定要求,所謂的“中華老字號”(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在長期(截止到1956年創辦)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沿襲和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曆史痕跡,具有獨特的工藝和經營特色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取得了社會廣泛認同,贏得了良好商業信譽的企業名稱、產品品牌。

俗話說,“無寧不成市”,作為著名的商埠與曆史文化名城,寧波的商業文明向來有著十分深厚而悠久的傳統底蘊,“敢為天下先”的寧波商幫文化更是名揚天下。在這片“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熱土之上,也深深地積澱著一批具有上百年曆史的“老字號”,其中大部分都集中於寧波中心城區海曙區境內。它們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記憶、文化珍藏和古老遺產。一個“老字號”,就是一段璀璨的文化,就是一部濃縮的曆史。

但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由於體製不靈活、經營少特色、品牌維護不到位等原因,與全國許多城市一樣,寧波的一些“老字號”企業也麵臨困境,加上舊城改造,不少“老字號”企業被拆遷。被拆的“老字號”有的另覓新址,有的卻銷聲匿跡,令人扼腕心痛。

由此我們萌發了編纂這部《甬城老字號》的想法,遴選出數十家獨具特色的“老字號”,邀請本埠政協委員、作家、專家、學者和記者等進行聯合采訪、撰稿。這些“老字號”,皆為寧波地區(以老城區為主)久負盛名的“老字號”品牌,基本涵蓋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方方麵麵,主要涉及百貨、副食品、醫藥、餐飲、服務等行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書中所列的“老字號”,大都按照國家商務部頒布的《“中華老字號”認定規範(試行)》標準進行過權威認證,有的企業或品牌還獲得過以商務部等名義授予的牌匾與證書。

人民政協的文史工作,其實也是一個“老字號”。它是1959年在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下開展起來的,1982年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把這項工作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從此,各級政協紛紛設立了專委會,文史工作也成為政協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各級政協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各界人士和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文史工作已發展成為一項有益當代、惠及後世、具有一定規模和統一戰線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正充分發揮著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作用。長期以來,政協文史委的同誌集思廣益、披沙揀金、克勤克儉,發揮了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為文史資料的出版作出了貢獻。

眾所周知,“老字號”是過去年代的一幀商貿景觀,是一種曆史傳統文化現象。它彌漫著歲月的味道,保存著故鄉的記憶,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感謝《甬城老字號》的每一位作者,他們遵循“誌屬信史、求真存實”的原則,雕篇鏤章,耙古鉤沉,推陳出新。他們立足港城寧波,曆時近兩年時間,推出這部圖文並茂、資料翔實的文史著作。在這部書裏,各種“老字號”琳琅滿目,不僅以其悠久曆史、精良品質、獨特風味、貨真價實、信譽卓越令人情有獨鍾,更是以文學與史學合璧的形式,在書中呈現出它們的前世今生,娓娓動聽地向我們講述著寧波的財富故事。因此,我認為它具有較強的史料性、文學性及可讀性,字裏行間浸透著編著者拳拳的赤子之心,以及濃烈而珍貴的家園情懷。

最後,我想說的是,本書中涉獵的許多“老字號”,蘊含著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血脈相連、息息相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生存空間和傳承平台。所以,我想借《甬城老字號》一書的付梓印刷,呼籲社會各界都來為“老字號”的明天撐起一把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