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鄉村及時間的簡史
2005年冬天,我決定為鄉村寫點什麼,這也是我多年的心願。盡管我七歲便離開故鄉,遠走城市,但村莊及村莊的一切顯然構成了我內心的一個部分,也永久改變了我生命的走向。不管遠走他鄉,還是最終一頭紮進城市的人群,我終無法洗脫生命裏跟鄉村土地還有草木有關的底色,我像一棵樹,從鄉村遷居到了城市,但腳底一直沾著故鄉的泥土和體溫。
一切都很自然,就像談論天氣和家常,那些多年前的陳舊物事,那些時光背後的麵孔,隨著敘述展開,重新鮮活起來,像融化的冰,像解凍的河流重獲春天的青睞。在打開記憶的同時,我借助文字再次經曆了舊日時光,我發現隻有寫作才能幫助我回歸童年,以一個懵懂的小男孩的身份重返一座二十年前的村莊——現在我稱之為故園。
除了記錄和訴說,在寫作進程中,我更多的是反思,文字是一麵鏡子,在那裏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審視生活過的歲月和土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鄉村事物,卻頗有深意。這樣的道理是我在城市堅硬的路麵上行走多年後才悟出來的,我發現正是因了簡單,正是保持著手工和自然的樣貌,鄉村才更容易進入我的內心,當我為了身體的需要在城市奔走,我同樣會為了心靈的需要一次次返回村莊裏去。這個集子裏,我描繪了一係列鄉村的場景,也在這些場景裏加入了我對自然和村莊的敬畏,我相信接近簡單的姿態才接近生命本質,我也信奉草木帶給我的教誨,古人的那句詩有著深刻的暗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所以,我將對家園、堅忍、質樸、詩意的懷想都一點一滴地滲透到了字裏行間,滲透到一棵樹、一片野花還有一個古老的屋簷下麵。
另外,《紙上的故園》裏還收錄了一輯描繪季節和生活溫情的小品文。這部分文字寫下了我對年華和歲月的感悟,也讓人生裏的美妙情意留在字裏行間,像一隻蝴蝶落到春天的花朵上。《紙上的故園》中最後一輯文字是我的閱讀感悟和一些精短書評,之所以要收入進來,因為閱讀是我生命裏重要的一部分,書和文字構成了我精神的另一個故園。
促使我完成這部分文字還有另一個目的,在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身影正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即便城市郊外還在不斷造起一座座現代新農村,但這些都無法阻擋真正的鄉村逐日消亡。作為一個從鄉村出發的寫作者,鄉村給了他第一行詩句,他有義務用自己的筆在紙上再造一個村莊,就像父母在我們小時候,請一個照相師傅為我們留下一幀相片。我要留下鄉村的音容笑貌,留下鄉村的生活哲學,留下鄉村的呼吸和心跳。我要讓那個再造的村莊,寧靜久遠地立在紙頁上。
在寫作進程中,我小心而謹慎,麵對自己的文字,我是苛刻的。我希望每一個字都找準位置,它們不該成為囉嗦和饒舌的廢話,而應成為鄉村組曲裏動人且不可或缺的音符。我希望每一個句子都帶著音樂的節奏,每一個段落都有符合鄉村的氣韻和質地。我對自己說:這是一部鄉村的簡史,還應該是一支舒緩而寧靜的生命歌謠。但一個人的心智是有限的,一個人的閱曆也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做得完美,更多的缺陷要留給時間去修正。
《紙上的故園》裏收錄的文字都完成於我30歲前,大致是2003年到2009年的文字。30歲是人生的一條界線。歲月流轉,我像一位手工勞動者,在文字的路上堅持了十幾年,這本集子是我青春歲月的記錄,也是對這麼些年寫作的一次回首。一本書就像一個心愛的孩子,她的誕生傾注了我諸多心血,她的誕生,也是我對過去歲月的一個交代,這些文字佐證了我的經曆,我並沒有虛度光陰。
一本書,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能成就的,感謝生我養我的村莊和土地,感謝我的父親母親。感謝為這本書操了很多心的詩人榮榮老師。感謝我的妻子,她辛勤地幫我校對了書稿。感謝為這本書寫評論的小妹、巧燕,還有我的學生李超。他們都寫得很棒!他們的話讓這本書增色不少,也讓這本書更富有情味。也感謝水彩畫家劉海兄,以及設計師汪波,還有小弟海榮,是他們的才情,讓這本書有了更好的品相。
最後,我想說,我還會一如既往寫下去。
200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