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矛盾的語言裏看禪的世界(1 / 2)

從禪者日常生活的世界裏,可以證悟升華的生命,但是如何在禪師們的對話語句之中,去透悟禪的境界呢?

我們常常感覺到禪師的對話是風馬牛不相及,顛倒錯置。比如你問禪師:“這朵花如何?好看嗎?”他可能回答:“快要下雨了。”你問他:“吃過飯了嗎?”他會告訴你:“啊!那裏有人餓死。”你問他:“佛法大意如何?”他或許會如是說道:“吃飯、睡覺而已矣。”他這麼一答,簡直是讓人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覺得禪者盡在答非所問,不知所雲。

其實不然,他們不但沒有答非所問,反而是切中玄機。嚴格說來,兩個沒有共同經驗的人是極難聲氣互通的,對於一個沒有見過山水的人,費盡口舌為他描述山水之情,盡管惟妙惟肖,也隻是對牛彈琴,白費功夫罷了。同樣的,對一個沒有禪悟經驗的人談禪,更是如同蚊子叮鐵牛,浪費唇舌而已。雖然如此,禪師還是要說,因為說總比不說來得實在,而這正是禪的妙處,也是禪者的慈悲。

譬如有位禪師說:“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又說:“懷州的馬吃草,益州的馬腹脹。”乍看之下,一點也不合常理、不合邏輯,但是如果仔細去參究,處處都是增廣智慧的禪機。一般人的觀念,物是物,我是我,物我彼此對立,縱有關係也是相互的。這種觀念完全起源於分別、對立的心識活動,根本不是究竟真理。由這種邪見衍生的糾執,常常會造成一些無謂之爭,意氣之鬥。禪師卻早已剔除差別心,從覺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萬物在他們看來,沒有物我的分別,內外的不同。這種融合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升華。

所以,我們要能從禪師們的矛盾語句當中,去發掘智慧之花,進而提升生命的境界。

傅大士有一首禪詩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詩看起來完全不合情理,不切實際,但卻是從禪師的證悟自性之中所流露出來的智慧。禪雖然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是從禪詩裏,可以體會到禪師證悟世界的意境。

其實這整首詩就是矛盾的調和,單從“空”字解說,便已蘊涵了一切萬有,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在禪師的智慧中,空是一切萬有的來源,宇宙不空,便不能覆載萬物;心靈不空,如何包容三千?禪師說“空手把鋤頭”,事實上空手把持的豈止是一把鋤頭,而是整個宇宙三千、法界虛空,由此可見禪師的包容之心。“步行騎水牛”是一種悠然忘我、逍遙自得的境界。心為物係,乘坐在豪華的轎車上仍然不能自在;心無磊塊,騎牛、步行是一樣的徜徉快樂。“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通常一般人會認為流的是水而不是橋,這種心態根源於差別的觀念,我們的心有了差別,所以外境有動靜、內外,乃至大小.上下的種種現象產生,而禪師的境界是動靜一如、內外合一。

內外、上下等任何糾執,完全起自於我們差別、對待的心識,而這種心識活動,卻存乎“一念之間”。其實裏裏外外的人來人往,都是整體共存的。我們唯有從禪師矛盾的語句中,去看破紛紜虛妄的表象,根除我們的分別心,不為風、幡所動,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有一個沙彌滿懷疑慮地問無名禪師道:“禪師,您說學佛要發心普度眾生,如果一個壞人,他已經失去了人的條件,那就不是人了,還要度他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