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室接心的參訪(1 / 1)

入室接心的參訪,是學禪者很重要的一課。如果能夠跟老師心心相印,念念彙流,在那一刻意誌的契合,精神的相融,心意的和諧交流是很寶貴的。

我們向老師參學,第一,要經常呈上我們參訪學習的心得。第二,經常地審察自己學習的過程,把自己的見解給老師知道。第三,在公開的地方,要經常地求老師為自己印證,就是“我現在到什麼程度了”。經過了前麵的三個條件以後,才能單獨地入室跟老師對談。所以我們平常參禪、參學,都說“一定要明師指導”,沒有明師指導,盲修瞎煉,難保不出差錯。

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說法,一字不語,隻拿了一朵花,大迦葉尊者會心一笑,佛陀就將正法眼藏囑咐摩訶迦葉尊者。這個意思就是,佛陀和大迦葉尊者在那一刻接心了——心心相印啊!

兩個相愛的人,有時還說這樣一句話:換你心為我心,兩心結同心。愛情是變幻無常的,愛情的心不容易接得起來;道是永恒不變的,真正用道來彼此接心,就等於現在好的電線和開關接合很好,不會短路出毛病。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兒,經過了八個月的學習以後,根基沉穩了,五祖把他叫到自己的室內,為他印證講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豁然大悟,就說了這樣的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接心了。

禪師們的接心,有時候也會話不投機,不容易彼此接心。像臨濟禪師參訪黃檗禪師,一直不開悟,黃檗禪師就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裏,你到大愚禪師那裏去!”

宋朝時代,日本道元禪師到中國留學,當船在慶元港停泊時,一位年約70歲的老禪師上船來購買香菇。道元禪師很親切地跟他招呼,言談中知道老禪師名叫有靜,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師父,於是就對他說道:“禪師,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著趕回去,在我們船上過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靜老禪師也非常有禮地回答道:“謝謝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裏正好煮麵供養大眾,今天特地出來買香菇,以便今晚帶回,趕著明天應用,所以不方便在此過宿。”

道元禪師道:“就算您不在寺裏,難道就沒有人代理嗎?”

有靜老禪師道:“不,不能讓人代理,這是我的職務,怎可輕易放棄或請人代理?何況我未曾獲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壞僧團的清規。”

道元禪師道:“您已是年高德劭的長者,為什麼還要負責典座這種職務呢?應該安心坐禪,勤於讀經呀!”

有靜老禪師聽後,開懷大笑,說道:“年輕人,或許你還不了解何謂修行,請莫見怪,你是一個不懂禪心經語的人。”

道元禪師羞愧地問道:“什麼叫禪心經語?”

有靜老禪師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禪師再問道:“什麼叫修行?”

有靜老禪師咬字清楚地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禪師初到我國時,即遇到有靜這位老禪和子,讓他知道中國禪林裏真是藏龍臥虎,一個煮飯的老者,禪風高峻,深不可測。

什麼叫禪心經語?什麼叫修行?有靜老禪師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當然這不一定指的什麼,也可以說“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還不夠包括禪心經語嗎?

在禪師的參訪裏,接心有六個原則:

1.不得貪求玄妙的境界。

2.不得將心等待覺悟。

3.不要希求證得妙果。

4.不可以有妄心,常常懷疑、掛慮。

5.不可以有恐怖之心。

6.要肯定自己“自心是佛”、“即心即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