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宋·張無盡(1 / 1)

趙州八十猶行腳,隻為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

這首詩是描寫唐朝趙州從諗禪師悟道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初學佛法的弟子,問趙州禪師一個問題:“末劫時,還有沒有‘這個人’?”佛教認為這個世界必定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時候,我們這個人會不會壞?還有沒有業識?

趙州禪師回答:“會壞。”

弟子聽了之後,接著又問:“如果‘這個人’會壞,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隨他去嗎?”

趙州禪師不在意地說:“隨他去!”

弟子聽了禪師的話後,覺得非常懷疑。而趙州禪師自己後來想想,也不敢確定回答的話是否恰當,因此終日惴惴不安,無法安心。於是,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定,趙州禪師跋涉千山萬水,到處去參究正確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佳話。

為了心中的一個問題不能明白,無法釋然,80歲的趙州禪師不怕路途顛簸,四處尋找真切的答案。經過許多年以後,倦遊歸來,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才知道自己過去在外麵奔波尋找,隻是緣木求魚,空費了草鞋錢。

這首詩的含意是什麼呢?就是說“道”不必向外界追求,無須到心外尋覓,因為“道在邇”,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我們迷亂了心智,像趙州禪師一般,到處參訪,即使花了很長久的時間,結果還是一片茫然。這首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有求真的熱忱和放下的勇氣。佛門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看破、放下、自在。”的確,一個人必須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對於人生的榮辱毀譽,能夠超然物外,對於虛幻的功名富貴,能夠淡然不著,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為名韁利鎖束縛,自然能夠得到大自在。

我們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氣,更需具備求真的熱忱。好比趙州禪師為了一句話,不辭千辛萬苦地尋找答案;這種求真的精神,正可作為世人的模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