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禪的內容(1 / 2)

那麼,禪是什麼呢?據青原行思禪師說:禪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而是指我們心靈深處的“真心”,這顆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卻又呈現於宇宙萬有之中。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到處充滿了禪機。

唐朝的百丈禪師最提倡生活化的禪,他說挑柴擔水、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禪,所謂翠竹黃花,一切的生活都是禪。可見禪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禪是離不開生活的。

古今禪門公案皆是禪師考驗或印證弟子悟道的對答,其實這種對答,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考試”。不同的是,它是隨各人的根性、時間、地點而變化,它沒有明確的劃一標準答案,也不是從思考理解得來的。所以,如果不是禪門的師徒,有時候很難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來推敲,往往會發覺“公案”之違背常理。

禪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雖然,究竟的真理固然不可說,但是對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嗎?所以,禪宗的語錄特別多,就是這個緣故。現就禪的內容特色列舉幾點,作為入門的契機。

(一)禪與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輔助始得成佛,而禪宗則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淨土法門持誦佛號,密宗持誦真言,都是祈請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後得度。在禪門裏有一警語“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禪師們認為成佛見性是自家的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風光,人人具足,反求內心,自能當下證得。

有人問趙州禪師:“怎樣參禪才能悟道?”

趙州禪師聽後,站起來說道:“我要去廁所小便。”

趙州禪師走了兩步,停下來又說道:“你看,這麼一點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從前有父子兩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親帶著兒子,同往一個地方作案,到那個地方時,父親故意把兒子關在人家衣櫥內,隨後就大喊捉賊,自個兒卻逃走了。兒子在情急之下,乃偽裝老鼠叫聲,才騙走了那家的主人,終於逃了出來。

當他見著父親的時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親告訴他說:“這種功夫是在訓練你的機智,看你應變的能力、偷的功夫,而這種應變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得上忙的。”

這一則故事,雖然不一定是實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禪門的教學態度。禪師們常常將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識領域的死角,然後要他們各覓生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能夠衝破這一關,則呈現眼前的是一片海闊天空,成佛見性就在此一舉。“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如來行處行”,這種披荊斬棘的創發宏願,在禪門中可說是教學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二)禪與知識

禪不講知識,因此,不受知識的障礙,並且視知識為最大的敵人。知識教人起分別心,在知識領域裏,人們會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為邪知邪見所掌握,形成危害眾生的工具。所以,禪首先要求追尋自我,其過程和手段,往往不順人情,不合知識,違反常理。

在禪師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紅的,柳不一定是綠的,他們從否定的層次去認識更深的境界;他們不用口舌之爭,超越語言,因而有更豐富的人生境界。傅大士善慧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語句,完全是與迷妄的分別意識挑戰,以破除一般人對知識的執著。掃除迷妄分別的世界,使人進入一個更真、更美、更善的心靈境界。禪語是不合邏輯的,但他有更高的境界;禪語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含義。

六祖曾說:“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此是何物?”

神會接口答道:“此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

六祖不以為然,明明告訴你無名無字,什麼都不是了,偏偏你又要指一個名相(佛性)出來,這豈不是多餘?禪的教學是絕對否定一般分別意識,不容許意識分別摻雜其中。

佛門中,被人讚美為知識廣博的智閑禪師在參訪藥山禪師時,藥山禪師問他:“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

智閑禪師愕然不能回答,於是盡焚藏經,到南陽耕種。有一天,當他在耕地時,鋤頭碰到石頭,鏗然一聲,而告頓悟。“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就是藥山禪師不用知識來教授智閑禪師的原因。他要讓智閑禪師放下一切知識文字的迷障,來返求自心。這種超然的教學,可以說是禪宗特有的。這在一般知識界裏,簡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此即禪的另一項特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