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西晉滅吳
太康元年,此時的陸莽率領的羅馬大軍還在西域的行軍途中。
武帝司馬炎屢次見得大臣們的上書,“吳帝孫皓殘暴昏庸,民憤高漲,起義四起,已然鎮壓不住,現在正是進攻大吳帝國,將他的政權消滅的時候了。”
於是武帝撥給了我十萬大軍徑直殺向橫江,派出參軍派出參軍陳慎等率部分兵力攻擊尋陽。派殄吳將軍李純率軍向高望城(今江蘇江浦西南)進攻吳軍俞恭部。
正月二十五日,李純占領了高望城,擊破俞恭軍,推進至橫江以東,奪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場。與此同時,參軍陳慎軍攻取了陽瀨鄉,大敗吳牙門將孔忠等。吳厲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等率部眾降於晉軍。
十一月,武帝司馬炎采用羊祜生前擬製的計劃,發兵二十餘萬,由我統率,分六路進攻大吳帝國。
二月,孫皓收到了戰報。“大晉丞相陸遜已經揮師向吳,領兵二十餘萬,誓死決戰。”
“丞相張悌何在?”孫皓拿著戰報,手已然顫抖不已了。
“臣以為,現今我大吳帝國已經不若以前繁盛,況且將少兵稀。臣建議不如遷都到武昌。”張悌畏畏縮縮地回稟道。
諸葛靚道,“張丞相,下官以為原本都城建鄴亦是可以。因為那邊畢竟是先皇之故都,那邊的人文地理都屬我們所熟悉。”
“不可,先皇故都縱然是好,但建鄴已然是舊都。誠然江東為妙,臣以為武昌與建鄴毗鄰,亦是甚好。”張悌振振有詞道。
孫皓歎了一口氣。“如此說來,也隻能這樣了。畢竟江東乃是吳國之根本,丹陽太守沈瑩何在?”
“臣在。”沈瑩回道。
“你乃是駐守丹陽,接下來事情就看你的了。”
吳弟孫皓趕緊舉國逃亡江東。而我此時也率著軍隊直逼而下。
孫皓躍過丹陽之後,駐紮於江東,開始把都城重建。因為得知大晉的軍隊已經跟上來了,急忙,即命丞相張悌統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兵三萬,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
張悌軍行至牛渚,沈瑩向張悌道:“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今司馬炎傾國大舉,萬裏齊力,必悉益州之 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禦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
“那你觀如何?”張悌問道。
沈瑩又建議道,“我軍應集中兵力於采石,等待晉軍前來決戰,若能打敗晉軍,即可阻止晉軍渡江,還可西上奪回失地。如若渡過江去與晉軍決戰,不幸失敗,大勢必將去矣。但張悌卻認為,吳國的即將滅亡,人人早已看清,並非今天才知曉。這樣,晉兵一至,眾人心中必然恐懼,難以再整軍出戰。趁著現在晉大軍未到,渡江與其決戰,或許還有希望獲勝。如若戰敗身亡,為國犧牲,也就死而無憾了。假如張將軍能戰勝,北方的敵人逃走,我軍聲威便會大震,那時乘勝南下,迎擊西來之敵,定能製勝敵人。若依照你的計劃,坐等敵人前來,恐怕部隊早逃散了。不過,張將軍定要銘記一事,陸遜善遠征,此次戰役切記小心。”
於是,張悌決心率軍渡江迎擊晉軍。
三月初,張悌軍渡江後,於楊荷正遇我部將城陽都尉張喬率七千兵馬趕到,張悌軍隨即將張喬軍包圍,按照我的詐降計謀,張喬兵微勢弱,便假意閉寨請降。
副軍師諸葛靚連夜奔赴張悌軍營之中道,“張喬是以假投降行緩兵之計,拖延時日,等待後援,我應急速進兵予以殲滅。”
張悌鄙夷道,“區區小股部隊,不足為慮,軍師過慮了。小戰而戰,大戰必定因為消耗太多而造成潰敗。還是接受了張喬的投降。此不足為慮。”於是接受投降後,率兵繼續前進,隨即與我主力部隊的司馬孫疇和揚州刺史周浚軍列陣相對。
我站在高高山坡上道,“此人是誰?”對麵正是一個非常勇猛的將領,手持樸牙刀,見人殺人,見將斬將。
“此人乃是吳將孫瑩。”司馬孫疇回道。
“此人隻能活捉,其它將領全部給我殺了!”我惡狠狠道。
“諾!”司馬孫疇應道。
“他們五千精銳已經向我們衝擊了三次了,都沒有攻破我們的防線。還被我軍殺了兩個將領,看來不得不退兵了。”我胸有成竹道。
“丞相有好計策了?下一步如何?”司馬孫疇問道。
“現在是他們退兵之機,你立馬遣將軍薛勝和蔣班追殺!對了還有,派人趕緊讓張喬從背後突擊,兩方一夾,他們吳軍必敗無疑!”
“諾!”司馬孫疇領命而去。
果然孫瑩被兩麵夾擊,不能自拔,於是接下來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場活生生的殺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