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三國一統(大結局)(1 / 1)

吳主孫休聽聞蜀漢覆亡,憂慮成疾,終於一病不起。臨終時他指定太子孫露為其接班人。然而左典軍萬彧和左將軍張布卻認為孫露年幼,不適合當接班人;烏程侯孫皓年紀較長且英明神武,應該讓他來繼位!丞相濮陽興和太後都不能決斷,最終立了烏程侯孫皓為帝。

這就是四人的糊塗之處了:孫皓雖然年長卻昏庸殘暴,其實還不如年幼的太子孫露呢!四人無識人之明(尤其是左典軍萬彧和左將軍張布),最終濮陽興、萬彧和張布被殺(其中濮陽興和張布被滅三族,尤其悲慘)也是罪有應得!

孫皓繼位後常居武昌,實際上是以武昌為首都了。新任左丞相陸凱勸諫其還都建鄴,P民我認為這其實是一昏招!武昌地理位置較為居中,有利於孫皓對荊州地區的管轄;如果還都建業偏安一隅,隻怕東吳滅亡得更早。

孫皓不修內政,反而還野心勃勃想攻滅西晉。華服抗顏直諫,差點被殺。東吳這邊派了孫吳名將“官N代”陸抗去準備西征,而西晉這邊馬上派了西晉名將羊軲來抵禦。羊軲奉命采取的是“以守為攻,先守後攻,後發製人”的策略,這一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羊軲休養生息收買人心,使得襄陽一帶的防務很快就變得堅如磐石牢不可破。孫皓等得不耐煩了降詔催陸抗快打老子還等著一統天下呢,陸抗倒是明白人,趕緊上表說現在還不行。孫皓自然是暴怒無比,於是乎一代名將陸抗最終被撤職。

羊軲一看時機到了,趕忙上表司馬炎說趕緊行動吧,東吳現在是兔子尾巴長不了啦!誰料賈充、荀助和沈丹三人卻說不行,司馬炎聽信了。結果東吳因此又苟活了若幹年。最終羊軲不幸病故,在臨終前他舉薦了右將軍的杜預。

羊軲的舉薦正得其人;且其絕不假公濟私,為了避免積下私德居然自焚薦稿!這“大公無私”也真是沒誰了。益州刺史王睿請求立即伐吳,司馬炎同意了;然而侍中王渾卻認為不可。他的理由是孫皓此時正準備來攻,應該後發製人。這套結論看似有理實際有誤,因為現在孫皓還舉棋未定;若稍有耽擱孫皓做足準備那麼東吳真的就難以攻打了!

而這邊孫皓得到了消息,大驚失色。他安排好軍馬抵禦後還是不放心,悶悶不樂。中常侍岑昏出了個主意:江南不是盛產鐵器嘛,我們可以連夜打造連環鎖百餘條來阻擋王睿的艦隊;同時造數萬鐵錐立於水中,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其實岑昏的第一條建議是蠻切中時弊的;唯獨第二條建議著實讓人奇怪:鐵錐立在水中能刺破行船?那應該是鐵刀或鐵戟才能辦到的吧?

而這邊吳軍一經交戰就一敗塗地。杜預很懂得“統戰”策略,結果很快北至武昌南到廣州統統望風而降。這下子東吳的國土就隻剩一半了!而此時此刻前線將士關於下一步的戰爭走向又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派意見。胡奮一派認為現在春水泛漲難以久住,應該明年再打;而杜預則認為不可。他的理由是現在東吳已經嚇破了膽,可以一鼓而定。果然戰局不出杜預所料!

為了破岑昏的“鐵索陣”,王睿發明了火攻法。這一招的確很有效:然而文中介紹“又於筏中作大炬,長十餘丈,大十餘圍”,這就明顯不可能了!“大十餘圍”那就是比現代的油罐車還粗了,一艘小小的筏子能載得動?

而這邊吳將張悌和沈瑩兩人明知必敗還死戰不退,最終都毫無疑義地掛了。雖然兩人的行為很是忠勇,然而P民我還是竊以為很是不值。這種行為似乎隻能稱得上是“愚忠”,完全缺乏理智,不值得提倡。

東吳這邊完全是人心大亂。陶睿和張象率領二萬精兵作拚死一搏,然而遭遇強風,一時間陣腳大亂,隻有張象率領“數十軍”(估計是警衛部隊)迎敵。P民我剛看到這裏時還以為張象是難得的將才呢,誰料他是來主動投降的!而且此人投降後直接大咧咧來到建鄴城下叫開了城門!看來東吳的人心是完全崩潰了。

說到這裏,《三國演義》總算被P民我全部說完。我手寫我心,我心向光明;知我罪我,一任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