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現(1 / 3)

楔子

曆史架空,國名大照。

有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叫做雲族,族人常年守在草原自給自足,不參與外界爭鬥。某年接連天災,族人遭逢為難,大照皇帝慷慨施以援手,使得雲族得以保全。雲族感恩,對大照稱臣,並把皇室的恩澤寫入族規,流傳後人。

多年之後,朝局動蕩,鄰國西池趁亂出兵進犯,之後南、北又傳戰事。大照腹背受敵,武將皆帶兵出征,一時間舉國飄搖。隨後西征大將軍身亡,朝中再無合適主將,雲族人主動請纓,大勝而歸,此後又東征西討為大照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經過幾世發展,雲族軍隊逐步走向規製,日益壯大,成為皇帝的親信力量,深受天下人敬仰。大照民間有一說法,從軍就從雲族軍,雲族軍的興盛也成了大照長治久安的重要象征。雲族族長更是曆代皇帝鞏固江山不可或缺的臂膀。

不同於朝中普通官員,雲族族長的身份具有雙重性,內領雲族,外事皇權,成為朝廷與族人之間的媒介,身份重要。為了保證族人被最有能力的人領導,也使兵權始終在皇帝可信之人手中,族長由皇帝在雲族內選拔德才兼備之人親自任命,而非世襲。

第一章初現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太子敏徹品行有失,幾次三番做出忤逆之事,屢教不改。行事乖張,目無法度,在戰時擅自挪用軍餉,私造奢糜府邸,罪大惡極,實難擔當一國儲君,令朕失望至極。今日為江山著想,忍痛廢敏徹太子之位,即日起幽禁明月軒靜思己過,欽此。”

總管太監明安在東宮宣讀完聖旨,地上跪著的一大片人方寸大亂。

太子癱倒在地,“不會的,父皇不會這樣對我的,我是父皇親立的太子,父皇……”

太子妃昏倒在地,其他側妃侍妾有的相擁大哭,有的大喊大叫著“太子爺”,留戀著這最後一刻的稱呼。明安招手示意羽林軍進殿,太子如臨大敵,退縮到身後妃子們中,還是被強行拉走。

此時大照的二皇子,也就是廢太子敏徹年二十,皇上早在幾年前就希望敏徹多上朝堂,聽取群臣意見,學習處理國事。無奈他這個兒子雖身處嫡子之尊,卻資質平平,關於政局也是毫無主張,多次讓皇上失望。當然最讓臣子詬病的還是廢太子的好色,起初皇上也隻當他年輕氣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隻是稍加訓斥,但後來事態越發嚴峻,權色交易屢聞不鮮。有些臣子礙於他是將來的皇上,不敢得罪,一味逢迎。有些忠臣大膽直言,皇上雖對太子有過幾次不輕不重的處罰,他卻也惡習難改。

如今太子被廢,朝中局勢雖然表麵上一片慌亂,競相奔走,不過每個人都暗藏自己的想法。大多數人還是願意將賭注壓在廢太子身上,畢竟他是皇上現存的唯一的儲君人選。聯名上書為敏徹求情,成了當時很多朝臣不約而同的做法,奏折紛至遝來,有明著說的,二皇子隻是一時糊塗,況且皇上如今隻有這麼一個能挑起江山的兒子,難免驕縱。請皇上念及父子之情,給二皇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相信經過此次教訓,廢太子必當痛改前非雲雲。有暗著說的,通過朝中的一些案件,旁敲側擊引著皇上想起和二皇子的骨肉親情。不過也有大膽敢言之人,說廢太子屢教不改,實在不該再縱容。一臨公主仁愛恭謹,雖為女兒身卻是難得的賢明,請皇上考慮培養。也有人說立儲之事事關重大,皇上正當壯年,不必急於此事等等。

朝中眾說紛紜,接連上書,各不相讓,讓皇上很是心煩。皇上在經過慎重的考慮,多次召見諸位親信大臣共同商討之後,終於有了決定。一次早朝對大臣們說,“關於儲君之事,以後諸愛卿無須再上書諫言,朕心中自有定奪。”皇上沒有明說,大臣們也隻有暗自忖度,不過嘴上還得大呼“皇上聖明!”

話說當今皇上本有三子三女,長子宏安王·敏軒智勇雙全,深得皇上喜歡和文武百官的敬重。一次戰爭中,他自請率兵出戰,建功立業,不料卻重傷落下殘疾,從此鬱鬱寡歡,閉門不出。皇上這才立次子宏平王·敏徹為太子,眼見他越發渾惡才廢了他。三子宏詳王·敏和自幼羸弱,連風雨都經不得,著實難擔重任。長女一臨寬厚仁和,有大家之範。次女一姍是一臨的孿生妹妹,但周歲之時遭逢戰亂,敵國西池戰敗,竟竊走一姍借以威脅大照退兵。和談後在送回大照途中被劫,再無音訊,當年皇後心痛病逝。三女皎容因生母地位低下,生性怯弱,少與人親近。一臨公主是皇上嫡出的長女,現年十八,在太子被廢一個月後,皇上命一臨上朝聽政,去禦書房學習,政事上也會詢問一臨的見解,多次誇一臨想法獨到鮮明,有明君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