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曆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曆城,為府治之始。被稱為“文學之國、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明初仍為濟南府,屬山東布政使司(簡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濟南,濟南遂成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
濟南府自古便有“三麵荷花四麵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描述,其中“蛇不見,蛙不鳴,久雨不漲,久旱不涸”為大明湖的四大怪。
3月的濟南如詩如畫,剛剛下過一場小雨,空氣格外清新,側頭往南望去一望無際的山巒在霧氣的環繞下若隱若現,時值清晨,街道兩旁的沿街鋪子及小吃攤位正喧鬧著迎來送往。
此時一名十六七歲左右的年輕人牽著一匹高頭駿馬走來,隻見這年輕人劍一般的眉毛斜斜飛入鬢角落下的幾縷烏發中,英俊的側臉,細長溫和的雙眼,秀挺的鼻梁,青銅色的皮膚無一不透漏著這個年輕人的英武之氣。
少年來到一家小吃攤旁邊坐下便道:老丈,來兩籠包子一份粥,
好嘞,這位公子您稍等馬上就來,老丈喊道便匆匆忙碌起來,不一會便將所要的吃食端了上來,年輕人一邊吃一邊慢慢陷入了沉思。
年輕人姓楊,名烈,來到這個世界已經2年了,楊烈來自幾百年後的世界,前世的楊烈乃是一個孤兒,自小由便被拋棄。
在孤兒院待到五歲時被一家不育的夫婦領養,起初一年內過的日子讓楊烈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但好景不長,這對夫婦雖然領養了楊烈,但一直沒有放棄不孕不育的治療,終於在夫婦的期盼中降生了一對雙胞胎。
人都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媳婦都是看著別人的好,夫婦倆也不例外,自從這對雙胞胎降生 ,楊烈該有的待遇直線下降,首先原來可以享用一間臥室,現在被迫搬到了陽台上,雖說那對嬰兒還小,
但楊烈的養母說要先適應,反正睡陽台是早晚的事,再就是上學沒人接送了,養父也對他愛理不理,一家人包括楊烈的爺爺、奶奶看楊烈也是各種不順眼。
終於在楊烈8歲那年實在受不了一家人的白眼離家出走了,楊烈的出走並未對這個家庭產生什麼影響,夫婦倆隻是象征性的報警調查一番便再無聲息了,楊烈一個8歲的孩子能去哪呢,這會楊烈有些後悔了,在家裏雖說都看自己不順眼,但好歹也有個地方棲身,能吃飽飯啊,雖說在孤兒院待了幾年心智較同齡的孩子早熟那麼一點點,但畢竟還是個孩子。
在一番考慮下,楊烈準備去少林寺,電視上總說少林寺普度眾生,應該會收留自己吧,也實在是沒有地方可以去了,於是楊烈用前兩年攢下的壓歲錢,湊夠車費,在多方打聽,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終於來到少室山下。
臨近午時剛到少室山腳下,忽然看到一名身穿道袍的老者向楊烈走來,長的頗有點仙風道骨的摸樣,向楊烈開口說道,哪家的娃娃這麼小出來遊玩,也不怕走丟了,,,,,,,,,,
我走丟了他們隻會高興吧,楊烈低低的說了一聲,眼神中閃過一絲痛色,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三年來雖說最後一年楊烈不受待見,但是也隻有在那裏他感受到了短暫的家的溫暖,哎,,,,
你這娃娃這麼小小的人有何愁事還在這唉聲歎氣的,道士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