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四年,朱棣十一歲,受封燕王。
此時大明朝江山穩固,國力蒸蒸日上。
朱棣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戰火之中,出生之際朱元璋宿命之敵陳友諒正率大軍來攻,乃至做父親的朱元璋根本無暇顧及這個便宜兒子,匆忙出門應戰去了。
其實對於朱元璋這樣的帝王來說,兒子沒了可以再生,實在算不得什麼,江山卻隻有一次機會把握住。
所以朱元璋這樣的人是一個成功而偉大的帝王,但是注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而且朱棣隻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眾多皇子中並不起眼的普通皇子,朱棣雖然生的高大英武,頗有朱元璋的風貌,但是畢竟朱棣的出生並不光彩,隻是朱元璋酒後亂性與一女婢的產物而已,所以朱元璋甚至對朱棣有著那麼一絲厭惡。
要知道在宗法森嚴的階級社會這種事情是被士林天下人所不恥的。尤其是朱元璋自己的出身也不過淮右一布衣,雖然朱元璋極盡捏造自己的出身,甚至發動文字獄但始終無法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所以對待朱棣也是相當冷漠。
而此時的朱棣剛晉封為燕王,年輕的朱棣也並沒有因為自己成為親王而沾沾自喜。因為他深知自己的頭上還有太子,皇帝等一幫人壓在自己的頭上,自己沒兵沒權,什麼也做不了,隻是身份尊貴一點而已,稍微有點權利的大臣都可以無視自己的存在,這些種種也讓年少朱棣極為惱怒。
但也並不是說現在的朱棣就想爭奪帝位。要知道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是為了拱衛中央,而不是讓他們單純的去享福的,而且給他封王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並不是說看得起的他老四,要知道他的二十六個兒子全部都封王了的。
朱棣的童年也是十分悲慘的,沒有父母的關愛,甚至自己根本沒有喝過自己母親的一口奶。自己也沒有學習過多少知識,隻有幾個隨從照顧著自己,勉強認識幾個字。甚至連名字都是到了八歲的時候父親才想起來有這樣一個人,才賜的名字。
人不怕窮,就怕比,而對於封王這件事情,多數的皇子都是不滿的。都是父親的兒子,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為什麼自己就要為大哥保江山?那個懦弱無能的人如何能坐穩江山?如何能帶領大明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這就是朱棣乃至大多數王爺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雖然暫時沒有想過造反,但是也對此現實十分不滿。這件事也算是為朱棣日後的造反在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在遇水之後終究會生根發芽。
朱棣封王後並沒有在南京都城留守多久,而是與其他幾個皇子一起被皇帝送回了中都鳳陽,鳳陽是明朝的發祥地,朱元璋的老家。而此次送幾個皇子回去,朱元璋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祭奠先祖,同時讓他們離開宮廷,可以更多的接觸到民間生活。
朱棣此次前往鳳陽的在出了南京城後就直接脫離了大部隊,隻帶著老仆秦離獨自離開。
“王爺,您慢點走,小心腳下的石頭絆腳,要是傷到哪裏就不好了。”一名青衣老仆緊跟著少年郎,不停的囉嗦著。這位少年也並不惱怒,隻是感到一絲無奈。
隻見這個少年郎相貌俊朗,氣度非凡,年紀不過十載,眉間稚氣未消,卻早已呈現出一抹與年紀不相符合的威嚴。
“都說過了,在外麵不要叫我王爺,叫公子即可!”少年郎對這個老改不掉的稱呼十分的厭煩,於是不耐煩的回答道。